这6种吃药误区,你有没有踩雷?

2025年04月27日 20:45 简体 正体   评论»

很多人认为吃药很简单,觉得随便喝口水吞下去就可以了。但这看似平常的吃药习惯可能正在悄悄伤害你的

这些坏习惯你有没有?

1、干吞药片:

不喝水直接把药吞下去,药片很容易粘在食道上。尤其是那些刺激性的药,就像一块“小腐蚀剂”,粘在食道上慢慢释放药性,时间长了就可能把食道黏膜“烧坏”。

2、喝水太少:

只喝一口水,药物尤其是胶囊药还没进入胃里就已粘在食道,里面的药释放出来会刺激食道。正确做法是至少喝一满杯温水(约200-300毫升,普通一次性杯子一杯的量)

3、用饮料送药:

很多人图方便,用果汁、牛奶、茶送药,这其实也有风险!比如西柚汁,会让某些药物在体内代谢变慢,导致药物浓度升高,副作用变大。同样,牛奶也会和部分“打架”,如左氧氟沙星等,导致药物疗效的下降。茶水含茶碱,饮用茶水送服某些药物,如抗抑郁药等可能产生严重的中枢兴奋作用。

4、服药体位:

吃完药就躺下,食道里的药物不容易往下走,在食道里停留的时间比站着的时候明显延长!服药后建议别马上躺下,最好站着或坐着半小时。此外,由于胶囊比水轻,采用稍低头的姿势服药,更利于咽下胶囊。

5、睡前服药:

由于睡眠期间唾液分泌和吞咽频率均明显降低,临睡前服药也会增加药物性食管炎的风险。睡前服药,通常建议提前1小时以上,让药物顺利到达胃里

6、掰碎肠溶片:

有些药片外面有一层“保护衣”(肠溶衣),是为了让药到肠道里再释放,保护食道和胃。如果掰碎了服用,药物就会在食道或胃里提前释放,直接刺激黏膜。

这几类药最伤食道

一定要注意

不是所有药物都会损伤食道,但这几类药特别“厉害”,服用的时候要格外小心:

1、物:

抗菌药物像四环素和多西环素,酸性比较强,容易直接刺激食道黏膜。其他可能引起食管炎的抗菌药物还包括克林霉素、阿莫西林、甲硝唑和环丙沙星等。

2、非甾体抗炎药:

平时发烧、头疼、牙疼吃的退烧,如布洛芬和抗血小板聚集的药物,均可以抑制前列腺素的合成,降低食道黏膜的修复能力,潜在引起食道损伤。

3、双膦酸盐类药物:

双膦酸盐的副作用发生率较低,但仍可发生食管炎、食管溃疡。如阿仑膦酸钠,有较强的刺激性,易黏附在食道造成化学灼伤。服药的时候一定要用大量温水送服,服药后30分钟内不能躺下,需要保持上半身直立体位,从而减少食道损伤风险。

4、矿物质补充剂:

包括氯化钾和各种铁剂。有研究报道氯化钾诱发食管炎的机制与药物高渗性导致食管局部组织破坏和血管损伤有关。

5、疾病治疗药物:

部分治疗、心绞痛的药物,如氨氯地平和硝酸酯类,可能会引起胃酸反流至食管内,造成食管炎症。

正确服药记住这三点

保护食道不受伤

喝水要够量、温度要适宜

普通药片:用一杯温水(200-300毫升)送服,水温别太烫也别太冰,大概25℃-40℃之间。

特殊药片:像治疗的阿仑膦酸钠,要空腹吃,用至少300毫升水送服,服药30分钟内不能躺下。

胶囊类药物:建议饮用250毫升以上的水,最好采取头稍低的体位服用,让胶囊顺利通过食道。

服药后别马上躺下,保持直立

服药的时候最好坐着或站着,服药后至少保持30分钟不躺下。如果是老人或者行动不便的人,服药后可以用枕头把上半身垫高一点(约45度角),帮助药片往下走。此外,睡前服药需提前1小时完成,别服药后马上躺平,增加食道黏膜损伤风险。

特殊药片特殊对待,别随便掰

肠溶片、缓释片:这些药品外面的“保护衣”很重要,千万不能掰碎、嚼碎服用,不然药物提前释放,伤食道又伤胃。刺激性药物:像布洛芬,最好在饭后半小时服用,这时候胃里有食物,能减少对胃和食道的刺激。

服药无小事细节要重视

很多药物性食道损伤都是可以避免的,关键是要养成正确的服药习惯。

特别是这几类人要格外注意:老人、小孩、吞咽困难的人,服药时尽量优选冲剂、口服液等容易吞咽的剂型。服用治疗骨质疏松、心血管等疾病的特殊药物时,一定要仔细阅读说明书或咨询医生、药师怎么服用。

家里有上述常用药,可在药盒上贴纸条,注明“需要多喝水”“服药后别马上躺下”等提醒。高龄老人和小孩服药时,家人最好在旁边看着,帮忙准备好温水,提醒正确的服药方法。

来源:光明网

欢迎您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