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6種吃藥誤區,你有沒有踩雷?

2025年04月27日 20:45 簡體 正體   評論»

很多人認為吃藥很簡單,覺得隨便喝口水吞下去就可以了。但這看似平常的吃藥習慣可能正在悄悄傷害你的

這些壞習慣你有沒有?

1、干吞藥片:

不喝水直接把葯吞下去,藥片很容易粘在食道上。尤其是那些刺激性的葯,就像一塊「小腐蝕劑」,粘在食道上慢慢釋放藥性,時間長了就可能把食道黏膜「燒壞」。

2、喝水太少:

只喝一口水,藥物尤其是膠囊葯還沒進入胃裡就已粘在食道,裡面的葯釋放出來會刺激食道。正確做法是至少喝一滿杯溫水(約200-300毫升,普通一次性杯子一杯的量)

3、用飲料送葯:

很多人圖方便,用果汁、牛奶、茶送葯,這其實也有風險!比如西柚汁,會讓某些藥物在體內代謝變慢,導致藥物濃度升高,副作用變大。同樣,牛奶也會和部分「打架」,如左氧氟沙星等,導致藥物療效的下降。茶水含茶鹼,飲用茶水送服某些藥物,如抗抑鬱葯等可能產生嚴重的中樞興奮作用。

4、服藥體位:

吃完葯就躺下,食道里的藥物不容易往下走,在食道里停留的時間比站著的時候明顯延長!服藥後建議別馬上躺下,最好站著或坐著半小時。此外,由於膠囊比水輕,採用稍低頭的姿勢服藥,更利於咽下膠囊。

5、睡前服藥:

由於睡眠期間唾液分泌和吞咽頻率均明顯降低,臨睡前服藥也會增加藥物性食管炎的風險。睡前服藥,通常建議提前1小時以上,讓藥物順利到達胃裡

6、掰碎腸溶片:

有些藥片外面有一層「保護衣」(腸溶衣),是為了讓葯到腸道里再釋放,保護食道和胃。如果掰碎了服用,藥物就會在食道或胃裡提前釋放,直接刺激黏膜。

這幾類葯最傷食道

一定要注意

不是所有藥物都會損傷食道,但這幾類葯特別「厲害」,服用的時候要格外小心:

1、物:

抗菌藥物像四環素和多西環素,酸性比較強,容易直接刺激食道黏膜。其他可能引起食管炎的抗菌藥物還包括克林黴素、阿莫西林、甲硝唑和環丙沙星等。

2、非甾體抗炎葯:

平時發燒、頭疼、牙疼吃的退燒,如布洛芬和抗血小板聚集的藥物,均可以抑制前列腺素的合成,降低食道黏膜的修復能力,潛在引起食道損傷。

3、雙膦酸鹽類藥物:

雙膦酸鹽的副作用發生率較低,但仍可發生食管炎、食管潰瘍。如阿侖膦酸鈉,有較強的刺激性,易黏附在食道造成化學灼傷。服藥的時候一定要用大量溫水送服,服藥後30分鐘內不能躺下,需要保持上半身直立體位,從而減少食道損傷風險。

4、礦物質補充劑:

包括氯化鉀和各種鐵劑。有研究報道氯化鉀誘發食管炎的機制與藥物高滲性導致食管局部組織破壞和血管損傷有關。

5、疾病治療藥物:

部分治療、心絞痛的藥物,如氨氯地平和硝酸酯類,可能會引起胃酸反流至食管內,造成食管炎症。

正確服藥記住這三點

保護食道不受傷

喝水要夠量、溫度要適宜

普通藥片:用一杯溫水(200-300毫升)送服,水溫別太燙也別太冰,大概25℃-40℃之間。

特殊藥片:像治療的阿侖膦酸鈉,要空腹吃,用至少300毫升水送服,服藥30分鐘內不能躺下。

膠囊類藥物:建議飲用250毫升以上的水,最好採取頭稍低的體位服用,讓膠囊順利通過食道。

服藥後別馬上躺下,保持直立

服藥的時候最好坐著或站著,服藥後至少保持30分鐘不躺下。如果是老人或者行動不便的人,服藥後可以用枕頭把上半身墊高一點(約45度角),幫助藥片往下走。此外,睡前服藥需提前1小時完成,別服藥後馬上躺平,增加食道黏膜損傷風險。

特殊藥片特殊對待,別隨便掰

腸溶片、緩釋片:這些藥品外面的「保護衣」很重要,千萬不能掰碎、嚼碎服用,不然藥物提前釋放,傷食道又傷胃。刺激性藥物:像布洛芬,最好在飯後半小時服用,這時候胃裡有食物,能減少對胃和食道的刺激。

服藥無小事細節要重視

很多藥物性食道損傷都是可以避免的,關鍵是要養成正確的服藥習慣。

特別是這幾類人要格外注意:老人、小孩、吞咽困難的人,服藥時盡量優選沖劑、口服液等容易吞咽的劑型。服用治療骨質疏鬆、心血管等疾病的特殊藥物時,一定要仔細閱讀說明書或諮詢醫生、藥師怎麼服用。

家裡有上述常用藥,可在藥盒上貼紙條,註明「需要多喝水」「服藥後別馬上躺下」等提醒。高齡老人和小孩服藥時,家人最好在旁邊看著,幫忙準備好溫水,提醒正確的服藥方法。

來源:光明網

歡迎您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