盤點最傷胃的這些壞習慣 你還在犯嗎?

2017年10月18日 13:26 簡體 正體   評論»

俗話說「食為天,胃為先」,有個好胃很關鍵,否則吃不好啥都不好(圖片:pixabay)

俗話說「食為天,胃為先」,有個好胃很關鍵,否則吃不好啥都不好。病從口入,我們大家可能都忽略了這個,想吃什麼就吃什麼,可是最終得了後,就後悔了。

下面這些傷胃的壞習慣,一定要小心了。

偏好「重口味」

偏好「重口味」(圖片:pixabay)

剩飯菜、烤制或腌制的食物(如火腿、烤腸、各種鹹菜)吃起來並不會讓胃馬上有難受的感覺,但是卻有著最壞的影響——致癌風險。這類高鹽食物不僅會加大高血壓和心血管疾病發生的幾率,同時對胃黏膜的保護層也會造成損傷。偶然的損傷可以快速修復,但如果一直是高鹽,這種損傷就是持續性的,在此基礎上,胃黏膜就踏上了「萎縮-腸化-癌變」之路。其中,高鹽食物的代表——鹹菜和燒烤,除了含鹽量高以外,還可以在體內產生大量亞硝基化合物,這同樣會增加胃癌的發病率。

三餐不定、壓力過大、喜食煙熏、吃得太燙

三餐不定、壓力過大、喜食煙熏、吃得太燙(圖片:pixabay)

有調查顯示,經常三餐不定時吃的人發生胃癌的危險性是正常人群的1.3倍,生氣為1.5倍,喜食燙食為4.22倍。如果上述因素協同作用,則患胃癌的相對危險性更高。胃是一個習慣遵守“時間表”的器官,胃液的分泌在一天中存在生理性的高峰和低谷,以便於及時食物。胃酸和胃酶如果沒有食物中和,就會消化胃黏膜本身,對胃黏膜造成損害。飢一頓,飽一頓,經常不吃早餐,有時又暴飲暴食,加之開夜車、生活無規律,讓胃癌發病有了“良好”的土壤。

抽煙、喝烈酒

抽煙、喝烈酒(圖片:pixabay)

抽煙的人以為尼古丁只會進入肺,殊不知,煙霧也會隨著消化道進入胃,直接刺激胃黏膜,引起黏膜下血管收縮、痙攣,胃黏膜出現缺血、缺氧癥狀,長此以往,很容易形成胃

適量飲用低度酒,能增加胃部血液的流量,但長期或一次大量飲用烈性酒,會直接破壞胃黏膜屏障,引起充血、水腫、糜爛,甚至出血。

飲食不衛生

如果飲食不注意衛生,帶有病原體的食物可能導致急性胃炎症,甚至還可能帶來幽門螺桿菌的感染。食物或者飲用水的污染正是幽門螺桿菌感染的主要來源,因此,不喝生水、不吃生食這些基本要求也是讓我們遠離「傷胃」的好辦法。

邊走邊吃、邊看邊吃

邊走邊吃、邊看邊吃(圖片:flicker/禁書網,CC BY-NC-ND2.0)

為了節省時間,很多人的早餐都是在上班路上解決的,而中餐又往往對著書本、電腦屏幕邊看邊吃,這樣會讓胃很不舒服。“消化”是一項緊張而繁重的工作,需要大量充足的血液,如果這時人體處於運動中,會大大分流胃腸道的“電力供應”,必定會影響到它的正常消化功能,最終導致胃炎,甚至出現胃下垂。同理,邊看邊吃使腦部無形之中和腸胃“爭奪”了血液,也會造成消化不良。

吃飯太快

日本岡山大學一項研究發現,與細嚼慢咽相比,狼吞虎咽會導致發胖風險增加至少3倍進食過快、食物沒有煮爛、進食黏稠食物,極易引起胃潰瘍、胃炎等胃腸道疾病,甚至還會導致胃裡“長石頭”。

湯泡飯

有人喜歡把飯和湯水混在一起,吃湯泡飯,這樣會使食物在口腔內還未嚼爛,就滑到胃裡,加重胃腸道負擔。此外,吃湯泡飯也會讓唾液分泌得少,不利於食物的消化,營養不能被完全吸收。再加上味覺沒有受到應有的刺激,胃腸道消化液分泌減少,最終會導致胃腸功能紊亂、消化和營養不良。

空腹吃酸性

空腹吃酸性水果(圖片:pxhere)

柿子、山楂、棗這些水果內含豐富的鞣質(也叫「單寧」),鞣質在胃內與胃酸、果肉蛋白髮生作用,形成膠凍樣的物質。正常情況下,膠凍很快便被排空進入腸道,可如果胃消化食物不那麼順利,這種膠凍在胃內便會越積越多,繼續彙集食物里的蛋白和纖維素,從而越變越大,越變越硬,最後胃石就形成了。胃石還可以引起胃潰瘍甚至大出血,治療起來很麻煩。

壓力和焦慮情緒

胃腸道功能受神經、內分泌系統協同支配、調節,其擁有的神經細胞數量僅次於中樞神經,對心理刺激十分敏感。壓力過大時,人的消化功能會出現“情緒化”反應,處於焦慮、憤怒、憂傷、緊張等不良情緒下,會出現不振、上腹部隱痛、反酸、燒心、便秘等癥狀。

缺乏鍛煉

缺乏鍛煉(圖片:pixabay)

運動可以興奮下丘腦外側的飲食中樞反射性刺激和提高消化能力,增加食慾。運動過程中,人的腹式呼吸會加強,一方面可改善腹腔臟器的血液循環,另一方面,還可以促進胃腸道的蠕動,由此調節整個消化道。相反,長期缺乏鍛煉會導致食慾減退、胃動力不足,易誘發胃、結直腸炎症和腫瘤。

歡迎您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