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血管疾病認識的十大致命誤區

2019年03月01日 3:37 簡體 正體   評論»

2018年發布的《中國病報告2017(概要)》指出:我國病患病率及死亡率仍處於上升階段。全國心血管病患者中高血壓2.7億人,1100萬人,心血管病死亡占居民死亡構成40%以上,高於腫瘤及其他疾病而居首位。近幾年來,農村心血管病死亡率持續高於城市水平。預計今後10年心血管病患病人數仍將快速增長。心血管病負擔日漸加重,尤其是農村居民的心血管病死亡人數大幅增加。

遠離疾病的最佳方法就是預防,心血管疾病也一樣,臨床中可以看到很多人對心血管疾病存在很多誤區,以至於耽誤治療遺憾終生,甚至喪失了生命,令人心痛。常見的心血管病認識和治療的誤區如下:

誤區一、老年人才會得心血管病

我國心血管病呈現年輕化趨勢,特別是高血壓,這與現代社會節奏加快和生活壓力大有關,同時很多中青年人體重增加、運動少、飲酒、吸煙、熬夜、高鹽高脂肪食物攝入等均不同程度提高了心血管的發病率。近年來,80後,甚至90後患有高血壓、冠心病者屢見不鮮。

與此同時,青年人猝死率也有增高趨勢,猝死絕大多數都是心源性猝死,過度勞累是誘發因素。沒有心臟病史並不意味著沒有心臟病,其中有一條最被年輕人忽視的就是引起的病毒性,因該病表現無明顯特異性,甚至早期心臟沒有任何癥狀,隱匿性較強,容易誤診漏診。幾乎每年都有因心肌炎猝死的新聞報道。

誤區二、沒有癥狀就不用治療

大錯特錯!首先要明確人體出現癥狀是人體自我保護的一種警告性信號,在提醒你身體出現了“異樣”,需要你要採取措施消滅這個“異樣”。比如,提醒我們心臟可能存在缺血,需要就醫診治。如果高血壓平時沒有任何癥狀,而對其不管不問,後果極其嚴重,長期會導致、心力衰竭、腎功能衰竭等;臨床中經常遇到因血壓不控制而出現上述結果的病人,所以高血壓被稱為“無形的殺手”。

大約有50%的早期高血壓病人沒有任何癥狀,這是由於個體差異,造成的對高血壓不敏感。所以規律體檢,按照醫囑治療很關鍵。

誤區三、冠心病千萬不能支架

之所以存在這個觀點,一方面是老年人認識上有局限性;另一方面患者或家屬很大程度上受微信網路謠言的影響,並對此深信不疑。

長期以來,國內外的各種指南都明確了微創介入在治療冠心病,特別是急性心肌梗死中不可撼動的地位。然而就是這樣一個我們認為治療的最佳手段,還是讓一些患者“心存疑慮”,他們認為醫生們越是強烈建議,越是表明醫生有“不可告人”的目的。急性心肌梗死時,在最短的時間內打通血管減少心肌壞死至關重要,直接影響病人預後,正可謂“時間就是心肌,時間就是生命”,可是總有一些患者或家屬,無論醫生如何苦口婆心地勸說,他們都是如此的冷靜和固執的堅持“保守”,有的還付出了生命的代價,患者認識上的誤區導致了悲劇的發生。

誤區四、放上支架就萬事大吉

絕大部分的患者支架手術後癥狀迅速消失,甚至恢復了體力活動。很多人認為放上支架就萬事大吉了,其實這是不對的,因為冠狀動脈粥樣硬化不是局限的,支架僅僅是解決了狹窄最重的血管或者是急性心肌梗死的“犯罪血管”,其他部位的冠狀同樣存在,也可能會發生狹窄,或者支架內再次發生狹窄,所以良好的生活習慣和藥物治療是所有冠心病治療的基石。冠心病的系統治療是全方位、立體式的,它還包括高血壓、糖尿病的治療。所以放上支架仍然需要健康的生活方式(低鹽低脂飲食,控制體重,戒煙限酒,適當鍛煉,保持樂觀心態)和規律的服藥。

誤區五、降壓目標控制在140/90mmHg以下

每個不同群體其降壓目標是不一樣的。60歲以上的高血壓患者首先應將血壓降至<150/90mmHg;如果降至這個水平並能夠耐受,可進一步降至<140/90mmHg;80歲及以上的患者應降至<150/90mmHg。耐受指的是持續2—4周沒有明顯感覺到不適,比如腦缺血的頭暈眼花、心肌缺血的胸悶不舒,以及渾身難受等。雙側頸動脈狹窄程度>75%時,中樞血流灌注壓下降,降壓過度可能增加腦缺血風險,降壓治療應以避免腦缺血癥狀為原則,宜適當放寬血壓目標值。

如能耐受(沒有心絞痛發生),冠心病、無蛋白尿患者的血壓目標降至<140/90mmHg;蛋白尿、糖尿病患者可降至<130/80mmHg。

誤區六、降壓藥是通用的

“這個降壓藥效果很好,你試試吧!”這是很多高血壓患者之間常聽到的話,然而這存在很大的風險。如果兩個人的體質差別很大,或者兩人有不同的併發症,口服同一種降壓藥會帶來災難性後果。臨床中也見到一些因好心辦錯事的情況。

在日常生活中,最怕人問我“我血壓高,該吃什麼葯?”降壓藥不是通用藥,不是老百姓想的那樣,哪個都行。患者年齡、有無冠心病、有無、有無磺胺類過敏、心率快慢、肝功肌酐值都會影響降壓藥物的選擇。

常用的高血壓藥物有六大類幾十種,每一類藥物都有其不同的適應症和禁忌症。如果用的不合適,降壓藥可能會變成送命葯。每個人的體質都不一樣,所以還是建議聽從醫生安排。

誤區七、血壓正常了停用降壓藥

很多患者在門診也經常問到,血壓正常了,是不是可以停葯?血壓正常以後自行停葯,這是錯誤的,也是危險的。對大多數患者來說,高血壓為原發性高血壓,是一種慢性病,目前還沒有根治的辦法,需要長期服藥才能將血壓控制在正常範圍。血壓高就吃藥,血壓正常就停葯會引起血壓巨大的波動,同樣會對人體重要器官造成嚴重損害。

但有幾種特殊情況血壓很穩定,可考慮酌情逐漸減葯或停葯:

繼發性高血壓(如腎上腺腫瘤、腎動脈狹窄)因素排除後;高血壓誘因(壓力大、精神緊張、高鹽飲食、肥胖)減輕或者糾正後;夏季血管擴張,血壓常常會有所降低。

需要強調的是,調整藥物必須在醫生的指導下進行,平時一定要規律測量血壓。

誤區八、嫌吃華法林太麻煩,改用阿司匹林

房顫、機械瓣膜置換術後常口服華法林抗凝,該葯需規律監測凝血指標,並根據指標調整藥物劑量,有些患者覺得抽血化驗太麻煩,擅自停用華法林,改用阿司匹林以至造成嚴重不良事件。如果覺得頻繁抽血太麻煩的話,有條件的患者可改用新一代抗凝藥物:達比加群酯膠囊。動靜脈都可以產生血栓,其成分是不一樣的,有白血栓,也有紅血栓,所以抗拴的藥物也不一樣,兩者不可隨意替換。

誤區九、需要定期輸液“疏通”血管

每到秋冬季,就有不少老年人排著隊到醫院輸液,有的還一次輸兩瓶,覺得這樣能降低血液黏稠度,預防心梗、腦梗。實際上這個觀念是錯誤的。目前沒有任何數據或研究證明定期輸液可預防或降低心梗、腦梗的發生率。

誤區十、有了心臟病就應該少活動

有人認為,患了心臟病的人要減輕心臟負擔,所以一點活動都不能做。這是錯誤的認識,無論是冠心病還是心力衰竭,在心臟病急性期發作之後,穩定恢復期間應在醫生的指導下,開展適當規律的有氧運動,過少、過多都是不可取的。

來源:科普時報

歡迎您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