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必早睡早起狂運動!60歲後「打破框架」學3種新習慣讓你更健康
隨著年齡增長,過去習以為常的健康生活方式,能夠一輩子適用嗎?長年研究高齡醫學的日本精神科醫師和田秀樹指出,60歲之後應跳脫傳統框架,重新檢視生活習慣,讓本來理所當然的健康準則更彈性、更貼近個人需求,從調整日常作息、到重新思考運動與飲食,這樣簡單的小改變,就能大大提升健康生活品質!
早上一定要洗衣服?善用時間反而更充實生活
或許你會好奇,什麼叫做打破框架?例如很多人習慣在早上洗衣服,總是一早就陷入忙碌。但如果不拘泥這個習慣,就算下午或晚上閑暇之餘洗衣服也無妨,早晨時間可以用來看本好書、散散步、晒晒太陽,補充到維生素D,生活更充實!
和田秀樹認為,像這樣從不同角度思考,跳脫「過去慣性」、依自身狀況做出最合適的安排,是高年級生要多學習的課題。以下他舉例3種60歲起該知道的健康「新常識」,建議依自身狀況斟酌考慮是否調整,也可以徵詢醫師、營養師、健身教練,打造適合你的健康對策喔!
1.不必拘泥早睡早起,睡得好比睡得早更重要
以往都認為「早睡早起」才健康,但是不同年齡層的睡眠需求本來就不同,隨著年齡增長,睡眠時間會自然縮短,如果能有約6小時的高品質睡眠,充分休息,其實已經足夠。與其強迫早睡早起,確保優良的睡眠品質更重要,包含調整室溫、選擇合適枕頭高度、戴上眼罩營造昏暗環境,都有助於進入深層睡眠、睡得安穩,讓身體得到更好的修復!
2.運動不見得越多越好,運動量應以個人調整
保持運動習慣可以幫助維持體態、促進代謝、維持肌肉量,有預防肌少和骨松的效果,甚至對於血液循環和腦部健康都有正面影響。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建議,65歲以上每周至少150分鐘中等強度運動或75分鐘高強度運動,如果以每天30分鐘運動來算,一周大約是運動五天。
重點在於多活動、培養運動習慣,不過,總有人以為「天天運動越多越好」,其實,如果強迫自己每天都排滿緊湊且高強度的運動行程,對身體來說不一定是好事!
我們的肌肉都是需要修復的,和田醫師提醒,運動應因人而異,過度或不當的運動反而易導致肌肉疲勞與受傷。有慢性病或體力限制者,應諮詢專業醫療人員後再擬定運動計劃,以安全為首要考量。運動務必要循序漸進、且能夠養成長期規律運動的習慣,比突然變身運動狂更重要喔!
3.三餐定時非絕對,適度斷食調整腸胃少負擔
雖然「三餐均衡」是營養原則之一,但就算不太餓也「習慣」吃足三餐嗎?若身體不餓,只因為時間到了而強迫自己進食,其實腸胃沒辦法好好休息,反而加重負擔。
有時候可以適時擺脫「一天三餐」的框架,日本腸胃科醫師福島正嗣指出,現代人普遍有飲食過量的情況,但適度的「微斷食」反而能調整腸胃、讓器官獲得休息的時間。值得一提的是,高齡者、慢性病患者、或有特殊飲食需求,切勿貿然斷食或采激烈飲食控制,務必與營養師或醫師討論適合自己的飲食方案。
來源:早安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