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館子之後感覺特別渴,是味精雞精造成的嗎?

2025年05月06日 15:15 簡體 正體   評論»

圖源:圖蟲創意

氣溫回升,春暖花開。人們約上好友,見面聚會、外出踏青的興緻也高漲了起來。

無論是爬山累了,在回來途中找個犒勞一下辛苦的自己,還是和多年未見的老友約著餐廳吃飯,亦或者看到社交媒體上某家新餐廳火爆,去打卡……總之,出去下館子打牙祭的情況,越來越多見了。

但是在大塊朵頤、大飽口福一番後,卻覺得總是很渴。晚上吃一頓,得渴到半夜找水喝。

無論是,不僅吃飯的時候總是不自覺地喝飲料,結束了還想喝冰涼的奶茶,幾小時後還要喝水。

外出吃飯後,為什麼總是這麼渴啊?

在外面好一頓吃香喝辣,結束後會十分口渴丨圖蟲創意

也許你不知道,外面一頓飯的鹽含量,可能比你一天需要的都多。

鹽,氯化鈉,其中的鈉,就是讓你口渴的關鍵。當然,貢獻鈉的也不只有食鹽。

一項研究調查了橫跨中國六個省(青海、河北、黑龍江、湖南、四川和江西),192個餐廳中8131道最受歡迎的菜品中的鈉含量,實驗樣本涵蓋了北方和南方的菜品,菜的種類從炒菜、湯羹、涼拌菜到主食,應有盡有[1]。

研究結果顯示,這些菜品的平均鈉含量是3331.2毫克,而中位數(這樣可以排除極端數值帶來的影響)是2543.7毫克[1]。

每日的鈉適宜攝入量只有每天1500毫克,預防慢性病的建議攝入量是2000毫克[1](請記住這個參考值!!)

確實是一頓飯就超過了一天該吃的攝入量,平均來算甚至超過適宜推薦值(1500毫克)的兩倍還多。若以單份計算,74.9%的菜肴超出中國成年人每日鈉適宜攝入量,62.6%的菜肴超出預防慢性疾病的建議攝入量[1]。

食鹽中的鈉,是讓你口渴的關鍵,但是人們需要加強對鈉含量的認知 丨圖蟲創意

具體細分下來,南方菜比北方菜的鈉含量高,每百克的鈉含量中位數高達566毫克,淺吃個半斤,一天的推薦量就差不多了,北方菜也不遑多讓,近416毫克;種類來說,湯和冷盤的鈉含量最高,湯的鈉含量每100克就有將近700毫克鈉[1]。

而區域性研究也分別發現了餐廳就餐的高鈉含量。比如針對上海的研究發現,在餐館就餐與鈉攝入量的顯著增加有關,每餐增加548毫克鈉;而一向被看作重油重鹽的公司或學校食堂,反而沒有這種顯著的相關性[2]

然而,上海成年人在外出就餐的比例超過五成,在餐館就餐的比例將近三成[2]。

另一項針對湖南的菜品研究,也發現各種餐館就餐比家庭做飯鈉含量高[3]。無獨有偶,另一項針對山東省三個城市的研究也發現菜品鈉含量普遍偏高。肉菜、半葷半素、豆製品每百克的含鈉量差不多接近500毫克,而一盤菜幾乎都是重量在九百多克左右[4]。

研究發現杭州和北京的外賣,每份鈉含量的中位數都在1300毫克以上[5];而成都發現平均值差不多每份1800多毫克鈉,最高可達4500多毫克[6] 丨 圖蟲創意

快餐食品也有高鹽的典型特徵,比如漢堡、披薩、炸雞和熱狗等,含鹽量都不低。隨之含鈉量也就很高。例如,一份典型的快餐午餐(如三明治搭配薯條和番茄醬)可能含有4.5克鹽,這相當於推薦攝入量的90%。披薩的鹽含量則在7.0克到12.8克之間。所謂的即食湯也可能每份含有4.1克的鹽[7]。

而預包裝食品的鈉含量普遍也比較高。加工肉類,往往每百克的含鈉量,輕鬆遠超1000毫克[8]。

明明這些菜已經遠超了鈉含量的推薦值,但是烹飪習慣」和「消費者偏愛」成為橫在餐館食品中降低鈉含量這條漫漫長路的兩座大山[1]。架不住高鹽食品確實好吃愛吃。餐廳為了提升菜肴的風味,吸引更多的顧客,也會增加鹽等的使用[5]。

那麼,高鹽和高鈉,到底是怎麼變成讓你感到口渴的「始作俑者」呢?

速食食品、還有加工肉類(比如圖中的泡麵和),都是高鈉食品丨 圖蟲創意

一般而言,引起口渴的生理因素,一般是身體內體液明顯減少和滲透壓升高導致[9]。

什麼是滲透壓?

人體一半多由水構成,其中約三分之二的水存在於細胞內(細胞內液),三分之一存在於細胞外(細胞外液)[10]。

體液和電解質在體內細胞間不斷進出,從裡到外從外到里,維持身體的平衡[11]。

如果其中一邊溶質濃度低,那麼溶劑分子(一般在人體內就是水分子)會穿過細胞膜,前往溶質濃度高一些的區域移動,直到兩邊的濃度變成一樣的[11][12]

這個過程叫「滲透」,產生的壓力就是滲透壓[12]。而濃度高,往往意味著滲透壓更高[13]。

對於體內的細胞而言,當血液中氯化鈉的濃度增加(請記住它們在細胞外液)[11]那麼細胞內液相對來說,濃度就更低,於是水分就從細胞裡面跑到了細胞外面,導致了細胞的水不夠了,進而失水萎縮[13]。而細胞收縮是導致許多脫水癥狀的原因[11]。

圖為滲透過程,水分子從濃度低的區域穿過半透膜去往濃度高的區域丨[11]

而「鈉」最重要的功能之一就是調節體液量,通過滲透作用吸引和保持體內不同部位的水分[14]。而血漿中滲透壓的維持,絕大部分約(95%)是由普通食鹽(即氯化鈉)貢獻的[13]。

而攝入的鈉增加,鈉的這些粒子累積在細胞外液中,導致外液滲透壓增加。但大腦里有監督滲透壓的「哨兵」,這組細胞一旦感受到滲透壓的微小變化——哪怕只有1%——也會警鈴大動,讓身體產生口渴的感覺,同時促進腎臟保水,生怕細胞內液缺水了產生什麼壞影響[13]。

在一個實驗中,當實驗參與者接受高滲鹽水(3%)輸注後,口渴感顯著增加,伴隨著飲水量也大幅提升[15]。

哪怕此時,身體沒有出現大量出汗、腹瀉或嘔吐這樣的導致體內水分大量流失的情況[13],反而是酒足飯飽,也因為滲透壓的變化導致了口渴。

大腦對滲透壓的變化非常敏感,若不及時補充水分,可能導致頭疼丨圖蟲創意

而體內充盈的鈉,又讓身體里的水分「被鎖住」,出不去,就可能形成水瀦留,也就是俗稱的水腫」[16]不知道大家有沒有前一天晚上聚餐後,第二天臉和眼皮腫了一圈、體重莫名其妙增加很多的經歷,就是此原因[17]。

此外,高鈉食物的攝入會改變能量代謝方式,讓體內的蛋白質被分解,進而食慾增加[18]。如果增加的這部分食慾繼續投向高鈉食物,就陷入惡性循環。

雖然食鹽是最常見的補充鈉的食物,但也不要小瞧了另一種贈鮮的物質——

根據橫跨六省的餐廳調查,烹飪鹽是鈉的主要來源,佔45.8%。味精是第二大貢獻者,佔17.5%;超過七成的菜當中都添加了味精[1]。

當然也需要提醒,除了食鹽和味精,醬油、食材本身和各種調味料也都分別給菜里的鈉含量「增添了一份力」[1]。

火鍋的調味料是高鈉的「重災區」,包括鹹菜、醬油、醬料等等,可能讓人食慾增加丨圖蟲創意

但,僅僅只有鈉嗎?

糖,其實是餐館外食中另一個促進口渴的因素。雖然一般吃飯的時候,大家會甜咸搭配,互相解膩,但其實分子也是增加血液滲透壓的分子。血液內葡萄糖持續升高也會導致滲透壓升高[19]。而血糖太高也就可能導致細胞失水[20]。

糖分攝入也會破壞原本機體對能量攝入調節的關聯學習模式,使得口渴與飢餓感之間的正常聯繫被打亂,不僅無法根據飢餓和口渴的真實感受進行飲食,而且高糖的飲料還不佔肚子 [21],輕鬆幾杯就下肚了。

遺憾的是,無論是上海的餐廳菜品調查,還是成都的外賣調查,都在餐品中發現了高糖的現象[2][6],這還不包括大家隨桌點的酸梅湯橙汁和可樂。

除了鈉,糖(葡萄糖分子)也是增加滲透壓,讓人口渴的一大因素丨圖蟲創意

但是,並不是多喝點水緩解了就不用管了。就拿高鈉飲食來說,高鈉飲食與高血壓和心血管疾病風險增加有關[22]。

全球疾病負擔研究顯示,超過一半的飲食相關死亡和三分之二的飲食相關的殘疾年」歸因於高鈉攝入。在中國,高鈉攝入是導致死亡和「殘疾年」的首要飲食風險[22]。

而中國人的鈉攝入量本就不在健康的範疇。一項2018年的大規模調查顯示,中國人的平均鈉攝入量已經超4300毫克/天[23]。另一項研究證明,中國人的鹽攝入量也高達每天13.3克[24]是中國居民膳食指南的最高推薦攝入量(5克)的2.66倍[25]。

可見,下次吃飯,多試試清燉、清炒、清蒸、白灼等菜式叭。也別再毫無顧忌毫不控制、咸了喝口飲料漱漱口,結束後再點杯奶茶溜溜縫、順便在隔壁買一袋子鴨貨啦。

來源:果殼

歡迎您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