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物傷牙的4個真相 人人必知 吃貨更別錯過
來,考考大家,人體最堅硬的部位是?(別想歪……)
沒錯,是牙齒。
如果把人體比作一個國家,那麼堅硬的牙齒,無疑就是這個國家站崗的哨兵。牙齒要是倒下了,後果不堪設想……
輕則毀顏值,重則影響身體健康,甚至引發全身疾病。
於是,為了讓牙口好,許多人開啟“全齒戒備”的狀態,對任何有害牙齒的食物加緊“盯梢”,下達“拒絕通行”的禁令。
比如汽水、瓜子、醋、雪糕、巧克力……統統擋在門外,因為覺得這些都:傷牙
嘴巴里的牙齒難道真這麼嬌弱?
嗑瓜子會傷牙?
老人家常說,“吃一定硬度的食物可以鍛煉牙齒的咀嚼功能”、“要經常叩齒”,但是,這其實是有失偏頗的說法。事實上,經常用牙齒嗑硬物會損傷牙齒。[1]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在鄰里看到過一些愛邊嗑瓜子邊嘮嗑的“老阿姨”,她們的門牙上很容易出現 V形凹槽。
一開口說話就露出“加 V”的門牙,確實不太美觀……這很有可能與長期過度使用牙齒有關,導致牙齒表面的牙釉質出現了磨損。
如果一味對牙齒進行“強化鍛煉”,經常咬一些堅硬的骨頭,時間一長,不僅會導致牙齒表面磨損出現牙齒的冷熱敏感,還可能在一次特別的用力之後導致我們的牙齒折裂,甚至還可能出現劈成兩半的情況。
所以,對於咬什麼硬度的食物這件事上,千萬別逞能,畢竟人類已經脫離茹毛飲血的時代了,咬起螃蟹腳、肉骨頭的時候,當心!
另一方面,也別動不動就拿牙齒當開瓶器、核桃鉗,不僅效果差,姿態也不美觀!(溫馨提示:磕掉了牙,不僅牙齒要遭殃,荷包也是要傷心的!)
吃甜食就一定會傷牙?
“吃糖會得蛀牙,不許吃!”堪稱童年僅次於“壓歲錢我先幫你存著”的“知名謊言”。
以至於哪怕現在已長為成人,還能在自己打開汽水或在準備吃糖的瞬間,想起這句飽含沉重父愛母愛的“關懷”……
然而,蛀牙的產生真的就一定是甜食的“鍋”嗎?
蛀牙形成需要滿足四個要素:菌斑(細菌)、食物(糖)、宿主(牙)、時間。[2]
簡單理解就是,蛀牙要發生,必須同時要有細菌附著在牙齒上,並且這些細菌可以得到足夠的“食物”——糖分,而且,必須持續足夠長的時間。四樣條件缺一不可。
而且,口腔里的唾液具有一定的緩衝作用,通過不停分泌可以沖走絕大多數的殘留的糖分。
以汽水為例,一般一飲而過,在口腔里停留時間很短,加上唾液的緩衝作用,在保持良好口腔衛生習慣和飲食習慣的前提下,適量飲用不會直接導致蛀牙。
冷熱交替吃東西會傷牙?
就像冷熱水交替洗手一樣,冷熱交替吃東西,對於絕大多數人來說,一般也不會傷害牙齒。
對於有些人來說,吃了冰的再喝杯熱茶,就會感到牙齒酸疼……這類人屬於牙齒比較敏感的類型,冷熱酸甜,都是考驗。
這些敏感癥狀都是臨時性的,持續時間也較短,很少會出現不可逆的損傷。[3]不過,如果牙齒敏感的話,還是建議,遠離過冷或過熱的刺激,畢竟敏感的滋味也不好受。
如果牙齒敏感出現不適,還是建議尋求醫生的幫助,通過補牙或者根管治療的方式來消除這些不適感。
酸的食物會傷牙?
如今有不少敏感的養生達人,對各種有“潛在傷害”的食物下達禁令,對 pH值呈酸性的食物更是加大了“監管力度”。
檸檬水、橙汁、汽水、紅酒……都被認為是傷牙的“罪魁禍首”。
其實,酸性的食物對於牙齒來說,只是個過客。絕大多數情況下,也只是“酒肉經口過”,唾液源源不斷產生,會稀釋並沖走這些“酸性的物質”。
另外,能吃到嘴巴里的食物中的“酸”往往很微弱。所以呀,酸性的食物不會直接對牙齒產生傷害,不必敬而遠之。
平時正常飲食時,食物里加點兒醋,不用擔心因此就會傷到牙齒;口渴了喝點汽水,也不會直接對牙齒健康構成威脅。
總之,不良的口腔習慣養成容易,摒棄難。平時正確地使用巴氏刷牙法,配合使用牙線,消除牙菌斑,才是預防蛀牙的重要方法。
另外,也建議大家每一年探訪牙醫一次,即使沒有任何自己能感知的口腔問題,讓專業人士為你檢查一下,也能讓你更安心啦。
來源:瞭望智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