醒醒吧!無糖飲料救不了你的胖

2019年10月17日 12:46 簡體 正體   評論»

想喝又怕胖?

——選擇代糖的啊!

這是很多人普遍的想法。

商家們也積極響應大家的需求,超市貨架上,各種標榜「好喝無負擔」的代糖飲料也被擺在了醒目的位置。

真的能減肥嗎?要甜蜜不要負擔,天下真有那麼好的事?

0熱量的無糖飲料,能減肥嗎?

減肥需要控制卡路里的攝入。從這個角度說,相比每克含4kcal熱量的普通糖,代糖的確很有吸引力。

但現實哪有那麼簡單美好。

來看今年《英國醫學雜誌》BMJ上發表的一篇綜述文章,這是目前為止關於有關代糖和關係最全面的綜述。

研究人員匯總了56項研究(成人48項,兒童8項),分析了使用非糖對體重、、血壓、腫瘤等的影響。

結果顯示,整體而言,沒有強有力的證據能證明非糖甜味劑對健康有好處。

就體重而言,在成人中,一些小型研究發現相比安慰劑或糖,使用非糖甜味劑能略微降低BMI(平均減少0.6);

而在兒童中,非糖甜味劑可以輕微減少BMI的增長,但對體重沒有顯著影響

總的來說,有關這個話題的研究大多人數少、持續時間短、缺乏足夠的干預方法和結局信息,所以他們認為,這些研究結果的可靠性「低」或者「極低」。

但至少你應該知道了吧——「無糖可樂沒有熱量,所以有助減肥「,我們還不能輕易得出這樣的結論。

不僅不能,這些甜味劑可能也跟肥胖有關——

沒有熱量的甜蜜也有代價

代糖的出現,雖然避免了糖帶來的熱量,但能否避免血糖升高、肥胖等代謝問題,還存有爭議。

比如,2014年發表在《自然》雜誌Nature上的一項研究顯示,代糖可能會干擾控制血糖的能力。

第一階段的小鼠中,科學家在給老鼠的飲用水中分別加入了3種常用的代糖(三氯蔗糖、糖精、阿斯巴甜)、葡萄糖、或不加任何種類糖的白水。

一周之後給小鼠餵食葡萄糖,然後觀察6組老鼠的血糖水平。

藍色為3組喝代糖水的老鼠的血糖.參考資料[2]

結果發現,喝代糖水的3組老鼠,血糖水平更高,糖耐量(身體對血糖濃度的調節能力)下降。

隨後他們也在人體中進行了類似的實驗,300多位受試者(非患者)攝入大劑量(每日容許攝入量ADI)的糖精。5天後,一半人出現糖耐量下降。

糖精鈉By RillkeCC BY-SA3.0, commons.wikimedia.org

2018年《美國臨床營養學》雜誌上發表的一項研究,再次證實了這一點。

這項研究的實驗對象是33名BMI在正常範圍、平常較少攝入代糖的健康成年男女。試驗期間,一部分的實驗對象平均每天攝入130mg三氯蔗糖(ADI的15%),連續14天;對照組不做干預。

實驗結束後,這部分實驗對象的敏感性下降17.7%(中位數),而對照組是2.8%。換句話說,攝入三氯蔗糖會對血糖調節產生負面影響。

參考資料[3]

為什麼代糖不是糖,還是會影響血糖?

對此科學家有很多推測和分析。

比如,前面提到的Nature上的這項研究,研究人員還分析了小鼠的糞便,認為代糖可能通過改變腸道菌群,對血糖代謝造成了影響。

還有很多研究人員認為,可能是因為胰腺被「假」糖戲弄了。

人體內很多器官中都有甜味受體,當糖和口腔里的受體結合,並把神經信號傳遞給大腦時,我們就嘗到了甜;

當胰腺里的甜味受體感受到糖時,就會誘導胰腺分泌胰島素。

胰島素會促進細胞從血液中吸收血糖,讓血糖濃度降下去。但如果你吃的是代糖,雖然有甜味,但血液里的血糖濃度並不會上升;也就是說,胰島素分泌出來,但沒有用武之地。

久而久之,胰腺就不搭理這些」訂單「,不再及時釋放胰島素,也就造成了胰島素敏感性下降[5,6]。

胰島素敏感性下降,患2型糖尿病的風險、發胖的風險都會增加。

除此之外,還有很多其他的分析和推測,有些還在動物實驗階段。總之,潛在的危害(和益處)都還不明確。

無糖可樂還能喝嗎?

代糖的安全性,一直充滿爭議。

不過,代糖並不是絕對不能碰的毒藥。

本文開頭提到的這篇綜述也顯示,代糖增加癌症風險的證據有限;WHO、美國、歐盟等的權威機構的評估結論也是:按照相關法規標準使用甜味劑,不會對人體健康造成損害。

雖然經常大量攝入代糖,可能影響胰島素敏感性,但偶爾吃不用擔心。

對於那些覺得「糖雖然影響了我的健康,但給我帶來了生命」的胖友,代糖飲料算是個稱職的替身,可以將代糖飲料作為「戒糖」到「戒甜」的過渡。

但如果你不打算改變整體生活方式,指望靠著代糖就減肥,肯定會失望的。

確實,無糖可樂能讓不少人減輕喝可樂的罪惡感,讓你覺得自己吃得很健康;

但你也要知道,各種代糖飲料、代糖糕點也不是什麼健康食品;只能說比含糖飲料好那麼一丟丟,但它絕對無法撼動水在健康界的地位。

話說回來,如果你真對自己的生活方式有信心,吃糖還是代糖,對你來說可能根本不是一個問題。

總之,我們不必把代糖妖魔化,也不用誇大它的作用。

來源:食栗派

歡迎您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