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幽門螺桿菌 你必須了解的10個真相
自從發現幽門螺桿菌(下稱HP)的馬歇爾教授獲得了諾貝爾醫學獎,這個原來默默無聞的細菌,漸漸混得風生水起,成了紅得發紫的網紅菌。
越來越多的人知道,它不但與胃炎、消化性潰瘍相關,還與胃癌有密切關係。
但是有許多人對它的了解只是一鱗半爪,僅僅是片面的耳聞而已。
今天咱們就從專業角度,深入淺出地說說大家最關心的幾個問題,也就是大家對幽門螺桿菌常見的認識誤區。
一、感染了HP不一定會傷害胃黏膜
錯!
HP感染後,100%會發生胃黏膜活動性炎症,只不過約有70%的人不會感覺到明顯的癥狀。
證據表明,與以下疾病相關:100%的患者均可出現慢性活動性胃炎,
大約15%-20%的感染者可能會出現消化道潰瘍,
大約5%-10%的患者可能會出現消化不良,
大約1%(一說3-5%)的患者可出現胃癌、胃黏膜相關組織淋巴瘤。
此外還有數十種胃外疾病與之相關,比如增生性胃息肉、胃黏膜肥大症等非常見胃病,以及缺鐵性貧血、血小板減少症、維生素B12缺乏症等胃外疾病。
我們不要說普通的疾病,就胃癌來說,我國HP感染者約有7億人,如果都不加以治療,將有700萬人最終罹患胃癌,這是一個非常恐怖的數字。
但只要及時根除HP,尤其是在感染初期(淺表性胃炎階段)根除,幾乎可100%預防腸型胃癌的發生。
二、HP對人體有益,是共生菌
錯誤!
全球幽門螺桿菌研究權威、美國的 Graham DY教授指出:唯一好的幽門螺桿菌就是死的幽門螺桿菌,意即「所有活的幽門螺桿菌都是有害的」。
《幽門螺桿菌胃炎京都全球共識,2015》也強調:「建議治療所有幽門螺桿菌感染者,除非有抗衡因素」。
少數人認為,HP已經與人類共存數萬年,對人類的免疫力提升、腸道菌落協調、反流性食管炎、哮喘等可能有益處,大多數感染者並沒有癥狀;
實際上,沒有任何可靠的證據證明幽門螺桿菌對人體有益;反而是浩如煙海的實驗證明,HP是一種可傳染的致病菌。
沒有癥狀並不是沒有傷害,無癥狀感染者100%存在活動性胃炎,甚至有些已經導致了胃癌,也沒有明顯癥狀。
而經過殺菌後,消化性潰瘍、胃炎等會得到治癒和緩解。
三、沒有癥狀,不需要治療
不完全正確。
對於一般人群來說,如果沒有癥狀,根據個人意願,也可以選擇暫時不予治療。
但是對於一些高危人群來說,即便沒有任何癥狀,也要治療;比如萎縮性胃炎、胃癌家族史、不良生活習慣如酗酒、抽煙;長期服用非甾體藥物者等。
但從預防胃癌的角度來講,即使沒有癥狀,也要治療。因為:
第一,在沒有發生萎縮性胃炎之前根除,幾乎可完全阻斷腸型胃癌的發展路徑;
第二,沒有癥狀不代表沒有傷害,一旦感染,100%會有胃黏膜損傷;
第三,很多胃病並沒有明顯的癥狀,包括胃癌的前期也沒有特異性癥狀;而根除HP是屬於釜底抽薪的有效預防手段。
四、感染了不需要吃抗生素,中藥等就可以治好
錯誤!
我們所說的根除治療HP,是強調「根除」,而不是抑制,是殺得片甲不留的意思。
目前還沒有足夠的證據能證明個別中成藥、中藥方劑能夠完全殺滅HP;
現有的證據表明,某些中藥復方(比如清熱解毒類的蒲公英、地丁、黃芩等)可以抑制或部分殺滅HP;
但是,單味的中藥、食材,更不靠譜,比如網傳的大蒜、丁香茶、火麻油、蒲公英等,均不能徹底殺滅。
但可以輔助西藥提高根除的成功率。
目前仍然推薦使用含有鉍劑的四聯方案:
即,兩種抗生素+一種PPI+一種鉍劑,療程14天,不低於10天;目前此方案的根除成功率還在90%左右。
五、感染了HP一定會得胃癌
錯誤!
感染了HP,不一定就會發病,只是發病的機率明顯高於未感染者。
胃癌的發生是一個多因素、長時間共同作用的結果,並非單一因素一蹴而就的。HP感染,是這些致癌因素中最為重要的一個,所以,WHO將其列為一類致癌因子。
比如說幽門螺桿菌後,先發生淺表性的胃炎,
淺表性胃炎中約有50%轉為萎縮性胃炎,
萎縮性胃炎中的40%到了腸化生,
腸化生里約10%到了異型增生,
異型增生率1-3%才會進展到胃癌。
這樣算起來,感染了HP,即便不去治療,罹患胃癌的幾率也是非常低的。
幾率低不代表沒有風險,因此,我們既不要誇大HP的害處,也不能忽視它的致癌風險,即便是1%的風險,放在一個人身上,那就是100%!
所以對於胃癌來說,幽門螺桿菌感染是唯一目前能夠確認的,最可控的一個因素。我們在感染初期殺菌的話,就能大大降低胃癌的風險。
一般認為,18-40歲根除,收益最大。
六、根除HP會傷身體
影響不大
目前推薦的根除幽門螺桿菌方案主要是鉍劑四聯(鉍劑+質子泵抑製劑+2種抗生素)。
短期服用鉍劑的安全性很高;短期服用PPI幾乎無明顯不良反應。
發生不良反應的主要是抗生素,目前推薦的抗生素包括阿莫西林、甲硝唑、克拉黴素、四環素、左氧氟沙星和呋喃唑酮等。
噁心/嘔吐(甲硝唑、四環素)、口苦/金屬味/舌苔厚膩(克拉黴素、甲硝唑)、消化不良、食欲不振、腹瀉、皮疹(阿莫西林、呋喃唑酮)、頭暈、乏力、肝功能損害(四環素)等是這些抗生素最主要不良反應。
根除治療中報道的與根除治療相關的不良反應總發生率約5%~20%,大多數為輕度,可以耐受,少數患者可因藥物不良反應終止治療。
至於對腸道菌落的影響,在停葯後會在短期內恢復正常。
七、治好了也很容易複發
不完全正確。
很多人知道,HP是通過口-口傳播的。在中國,由於獨特的餐飲習慣,很難做到西方那樣的分餐,甚至推廣公勺、公筷都很困難。那麼,被感染的機會似乎無處不在,幾乎無法預防。
既然容易感染,還治療它幹嘛?辛辛苦苦吃了半月葯,一頓飯就會再次感染!
事實上並非如此!
很多人感染HP是在幼年時期,甚至是嬰兒時期,相對來說成年人不是易感人群。所謂的複發,很大一部分是上次根本沒有根除成功。
北大三院的周麗雅教授做了一個研究,感染根除之後的複發率只有1.7%多一點,也就是一百人中不到兩個人會複發。
而呂農華和祝蔭教授團隊的結果高一點:大陸地區Hp感染的年複發率為2.2%,台灣地區為2.8%;
國外的研究也證實Hp再感染率也不是很高,尤其是發達國家,1年再感染率在1.45%以下,且逐年降低,5年後再感染基本穩定或基本無再感染的患者,這可能與他們的分餐制有很大關係。
所以對於成人來說根除之後的複發率是很低的,不需要擔心這一點。
但還是需要注意預防,尤其是有萎縮性胃炎、胃癌家族史等高危人群來說,根除成功後,還需要每年複查。
八、查出來有抗體,就有免疫力了嗎?
錯誤!
我們檢查幽門螺桿菌有一種抽血查HP抗體的方法,這裡需要注意:1、即使HP抗體呈陽性,也不代表對HP產生了免疫力,還有再次被感染的可能;
2、如果結果是陽性,僅代表曾經感染過,不能證明是現症感染;就是說,你就是根除成功後,抗體也是陽性的;所以不能用於治療後的複查;
3、如果是陰性,那麼就可以斷定沒有感染。
九、所有感染者都需要根除治療
不完全正確。
我國的指南建議的根除指征包括:
實際上,現在越來越多的醫學家建議:凡是沒有抗衡因素的成年人都需要根除治療,這對預防胃癌意義重大。
日本是12歲以上實行全民根除,他們的胃癌發生率和死亡率原來是世界第一,現在已經把這頂帽子甩給了中國人。
2019年4月19日,我國出台了《中國幽門螺桿菌根除與胃癌防控的專家共識意見(2019年,上海)》,明確指出:根除幽門螺桿菌是預防胃癌最為重要的可控手段,根據日本的經驗,18-40歲之間,根除受益最大;
在淺表性胃炎或無癥狀階段根除,受益最大,幾乎可100%預防腸型胃癌;
根除hp利大於弊;沒有直接證據表明對某些疾病呈正相關;
建議無抗衡因素的所有成人都檢查並根除。
所謂抗衡因素,是指:
75歲以上高齡老人、12歲以下兒童、孕婦及哺乳期婦女、嚴重慢性疾病(系統性疾病、惡性腫瘤、老年痴呆、精神類疾病、肝/腎/心等重要臟器功能衰竭或更加嚴重的疾病)等、個人不願意治療、肥胖、哮喘、反流性食管炎等。
十、是不是吹氣的數值越高就越嚴重呢?
不是!
幽門螺桿菌檢查手段,都是定性檢測,不是定量檢測,數值高低沒有太大的臨床意義。你只要看結果是否是陽性即可。
由於碳13/14呼氣試驗的高準確性,目前是檢測的首選手段。由於各地各醫院使用的設備不同,數值標準也不同,因此,只需要看結果即可。
比如標準上限值是150,結果是300,那就是陽性,感染了;和結果1300沒有太大的區別,並不代表感染的程度就重了些。
V2ray翻牆服務-安全可靠經濟高速無限流量體驗飛的感覺
PC翻牆、安卓VPN翻牆APP
來源:胃腸病科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