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患者難長壽?確診38年,86歲仍健康,他是這樣做的
「醫生,我這才37歲就被確診糖尿病了,是不是也沒多少日子了?」門診的一個年輕患者焦急地詢問。
「年輕人,不慌慌,糖尿病可不等於短命,我這確診糖尿病都快40年了,這也好好的嘛!」旁邊來複診的周老爺子對其說。
「小夥子,你這空腹血糖7.8 mmol/L,餐後13mmol/L,情況不算糟糕,周老爺子38年剛被確診糖尿病的時候,可比你嚴重多了,你看這不也控制的很棒?沒事多跟周老爺子取取經。」門診的醫生看著檢查單對其說。
糖尿病=短命?
糖尿病是全世界最主要的慢性非傳染性疾病之一,隨著患病率的上升,糖尿病所帶來的疾病負擔越來越重,糖尿病及其併發症嚴重影響了人類的生活質量,嚴重者甚至因此而丟掉了性命。
但臨床上也不乏,確診幾十年仍然控制得當,享盡天倫之樂的糖尿病患者,例如周大爺。
確診38年,86歲仍健康,他是這樣做的!醫生說:值得借鑒!
1.控制飲食
臨床上有很多患者患了糖尿病就不敢吃飯了,這是不對的。糖尿病患者要管住嘴≠封住嘴。
周老爺子年輕時是無肉不歡、喜好各種甜點的飲食習慣,只從被確診後,一般含糖飲料戒掉了,但是飯菜還是堅持吃,只不過在醫生的指導下掌握了飲食上的「有得取捨」。
醫生說:我們所吃的食物,大部分最終都會轉變為血糖來供能,所以意圖「通過節食來控制血糖」的想法並不可行。因為人體每天所需的碳水化合物、蛋白質、脂肪、微量元素等,這些都是不可缺少的。不然長期下去很容易會營養不良,發生其他疾病。
糖尿病患者飲食方面要注意把握以下兩個原則。
(1).定時定量
糖尿病患者三餐一定要定時定量,這一點要在醫生的指導下「個性化定製」。
(2).控制每天攝入的熱量總值
熱量總值是根據患者的身高、理想體重以及勞動強度來決定的。只要患者每天的熱量攝入總值都在合適範圍內,一般血糖都會控制得比較平穩。
2.適量運動
周大爺剛被確診為糖尿病前,比較懶惰,一個月都難得運動一次,但自從被確診後,「適量運動」成為了他每天都要做的事情。至於運動形式、運動強度,周先生對自己也很「體恤」,始終堅持著「運動無形式、強度不勉強」的原則。
醫生說:周先生的運動原則值得借鑒。運動強度及形式一定要根據患者自身情況,進行「量身定製」。
此外,糖尿病患者也可參考運動口訣「1/3/5/7」,即餐後1h以後運動;餐後活動30min;每周至少活動5次;運動中脈搏不超過(170-年齡)次/min。
3.使用降糖藥物
不少患者在得病後就自己尋找偏方治療,但大爺就「很有主意」,堅決遵醫囑用藥,除非期間出現不舒服,或者複查時醫生讓其換藥,否則就「一用到底」。
醫生說:不堅持正規綜合治療,盲目求治的患者,其實是拿自己做試驗,非但不能起到控制血糖的作用,反而容易加重病情,這種情況在臨床治療上數不勝數。
4.定期監測病情
周大爺確診糖尿病已經是第38個年頭,可每天定時檢查血糖、每月定期複查血糖及相關項目,從未間斷過。
醫生說:糖尿病患者定期檢查很重要,這樣可以監控病情的發展,為藥物的使用提供依據,至少每個月檢查一次血糖及尿常規,每2–3月檢查1次糖化血紅蛋白情況。尿微量白蛋白,每半年至一年檢查一次。具體時間和項目要以主治醫生的建議為準。
5.學習糖尿病防治知識+心理調整
「知己知彼,百戰不殆。」這是周大爺學習糖尿病防治知識的初衷,得了38年的糖尿病,周大爺學習糖尿病防治學習了38年,今年也是擔任小區里,糖尿病病友會會長的第21年了。
當然,心理調整方面周大爺也做的很到位,確診的38年來,周大爺一直樂呵呵地應對所有挑戰。
總結:周大爺這「降糖秘訣」其實就是我們說的糖尿病的「五駕馬車」,其中飲食控制是基礎,適量運動是手段,降糖藥物是關鍵,病情監測是保證,學習調整是根本。
WIN/MAC/安卓/iOS高速翻牆:高清視頻秒開,超低延遲
免費PC翻牆、安卓VPN翻牆APP
來源:健康之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