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歲女子一天排便5次,確診腸癌!專家:這2類人應儘早檢查
42歲的張女士(化名)體型偏胖,從5月份開始她偶爾會拉肚子,但沒太在意。
上周,她的腹瀉次數愈加頻繁,每天腹瀉4、5次,總是腹脹想上廁所,每次都感覺排不凈,直到她發現大便帶血,才內心忐忑地來到武漢市中心醫院後湖院區的消化內科就診。
醫生在給張女士做腸鏡時發現,她的腸道內竟然有大大小小200多顆息肉,距離肛門約7cm處有環形腫物,表面糜爛。經過活檢,該腫物為「腺癌」。
消化內科醫生張姮介紹,張女士頻繁出現排便感,是因直腸內的腫塊和腸道內密布的息肉造成的直腸刺激癥狀。
一、腸息肉是癌症「近親」
腸息肉是腸道黏膜的隆起性病變,但不是所有息肉都會癌變。
腸息肉分為非腫瘤性息肉和腺瘤性息肉,非腺瘤性息肉(如炎症性息肉、增生性息肉)不會發展成腸癌,腺瘤性息肉則是公認的癌前病變。研究表明,95%以上的結腸癌來自結腸腺瘤,它在人體內相當於一個「定時炸彈」,其癌變程度還與患者年齡、息肉數量大小等因素有關。
重慶大學附屬腫瘤醫院王東林教授解釋道,從息肉數量上看,單個、兩個息肉的癌變概率不高,數量越多癌變的可能性越大。除了數量,息肉的「體型」也會影響癌變概率,1厘米以下息肉癌變率約為1%~3%,1厘米~2厘米息肉的癌變率約為20%,2厘米以上息肉的癌變率約為50%。
結腸息肉早期可沒有任何癥狀,患者多在體檢中無意發現,當出現腹痛腹脹、大便習慣及性狀改變、便血等表現時,息肉可能已經癌變了。
因此,王教授建議高危人群定期進行體檢,尤其是有家族性結腸息肉病史或大腸癌家族史的患者,應該更加重視,做到早發現、早診斷、早治療。
二、3種息肉考慮切除
每次體檢完後,報告顯示身體某個部位出現小息肉,就會讓人十分糾結,有些息肉可能是良性的,有些息肉可能是腫瘤,這些息肉到底要不要「一刀切」呢?一般來說,下面3種息肉會建議切除。
1、符合指征的膽囊息肉
膽囊息肉是膽囊壁向腔內呈息肉樣突起的一類病變的總稱,在臨床上,它的發病以中青年為主,一般癥狀輕微,甚至無癥狀,以良性更為多見。
但膽囊息肉也可能癌變,一旦發現則需通過影像學檢查,如果發現直徑超過1cm、年齡超過50歲、短時間內迅速增大、可見血流信號或病變有強化、合併膽囊結石等情況,提示癌變可能,建議儘早手術治療。
當然,如果病人沒有以上情況,可不急於手術,每6個月複查一次超聲即可。
2、腺瘤性胃息肉
約有1~5%的胃鏡檢查者發現有胃息肉,其中約80%為炎性或增生性息肉,20%為腺瘤性息肉。臨床上,大部分胃息肉是在內鏡檢查中偶然發現,病因可能與常吃過燙食物、長期飲酒、愛吃燒烤、壓力負荷過大等有關。
胃息肉早期癥狀不明顯,發生炎症感染時表現為上腹部疼痛,也可能噁心、嘔吐,嚴重者會吐血或便血。腺瘤性胃息肉癌變率達25~50%,高危人群應堅持每年做一次胃鏡檢查,及時發現,通常在內鏡下即可切除。
鼻息肉是鼻腔或鼻竇黏膜上突出表面的增生組織團,患者會有持續性鼻塞、鼻黏膜充血等表現,隨著息肉長大而加重;嚴重情況下,息肉會影響呼吸,引發嗅覺障礙、頭痛、記憶力下降等。
鼻息肉以炎性息肉居多,極少數會發生癌變。在治療上,如果病情不重,可用皮質激素噴鼻劑噴鼻,並持續觀察。但如果息肉較大或伴有鼻出血,則有癌變可能,建議手術治療,並在術後做活檢明確診斷。
三、手術≠一勞永逸,不要忘記複查
若是符合手術指證,息肉切除後是不是就「萬事大吉」了?NO!患者即使切除了息肉,仍需要定期進行複查。
腸息肉:
腸息肉術後易複發,應定期行腸鏡+病理複查,複查頻率視具體情況而定。單個良性大腸息肉摘除術後,需每年複查一次,若2-3年不複發,而改為3年一次複查;多個良性息肉,需每年複查一次;對於容易癌變的息肉,應在摘除術後3個月複查1次,若無異常,可延長至每6個月~1年複查一次。
膽囊息肉:
膽囊息肉患者術後需複查了解恢復情況,一般採用B超,可每3-6個月複查一次,如果連續複查2-3次後息肉沒有變化,則在每年複查一次或有癥狀時再進行檢查。
為了避免檢查結果出現誤差,建議患者在正規醫院進行。切除膽囊後,患者可能出現短暫的消化不良、腹脹腹瀉、便秘等癥狀,通常在1-6個月內可緩解,若是臨床癥狀加重,應及時去醫院檢查。
胃息肉:
摘除胃息肉後,需在術後一年內複查胃鏡,高危患者則需在6個月內複查,連續兩次陰性者可改為每3年隨訪複查一次,隨訪複查時間不少於15年。
對待腫瘤的「近親」,我們不必過於緊張,但也不可大意。當然,無論是否存在息肉問題困擾,想要防範重大疾病的發生,還是要樹立定期體檢的意識,才能更好地掌握身體情況。
WIN/MAC/安卓/iOS高速翻牆:高清視頻秒開,超低延遲
免費PC翻牆、安卓VPN翻牆APP
來源:39健康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