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動過緩的官方標準,心跳慢到什麼程度要看醫生
在心電圖檢查報告單上看到「竇性心動過緩」幾個字,不少人會很疑惑:這是什麼意思,嚴重嗎,要不要看醫生?
如果比較年輕、同時也沒什麼癥狀,那就不需要擔心,因為竇性心動過緩是耐力運動員的心臟特徵之一(所以,心跳慢一點未必是壞事)。
如果年齡較大,且伴隨其他身體不適,就要警惕了。《生命時報》採訪專家,告訴你心跳慢到什麼程度需要看醫生,以及哪些情況導致的心跳改變需要注意。
心動過緩標準降為50次/分鐘
心臟跳動伴隨著人類生命的始終。
人的正常心率應在60~100次/分鐘之間,按照從前的標準,低於60次/分鐘就算心動過緩。而近日發布的《心動過緩和傳導異常患者的評估與管理中國專家共識2020》,將竇性心動過緩定義為心率
房室傳導阻滯:是指由於多種原因阻礙,「心跳命令」從心房到達心室的速度減慢了。
導致心動過緩的因素:1.生理因素,多見於老年人竇房結或房室傳導系統退行性改變,也可見於健康成年人,如運動員以及人在睡眠狀態時。
2.病理情況,見於急性心梗、心肌缺血、心臟外科手術、房顫、藥物影響(β受體阻滯劑、鈣拮抗劑等)、低體溫、感染等可逆性因素。
3.睡眠呼吸暫停綜合征的人也可能發生心動過緩。
心跳慢到什麼程度需要看醫生?
心動過緩是否要就醫治療,首先應該看癥狀。
無癥狀者
心率不低於50次/分鐘,無癥狀者,無需治療。
此外,應排除藥物等可逆性影響因素,若還是高度懷疑心動過緩,可通過心電圖、影像學檢查進行評估,必要時可做一下動態心電圖或心內電生理檢查。
有癥狀者
若心率低於50次/分鐘,且伴隨頭暈、胸悶、胸痛、乏力、注意力不集中、健忘、易怒等表現,需要及時就診。
在醫生指導下使用提高心率的藥物,若療效不佳可考慮安裝心臟起搏器。
具有顯著竇性心動過緩,並伴有竇性停搏且出現暈厥者,應儘早安裝人工心臟起搏器。
有原發疾病者,應針對原發病進行治療。
日常生活中,患者要注意清淡飲食,避免喝濃茶、咖啡等刺激性飲品;戒除煙酒,作息規律;不要進行劇烈運動,可選擇較舒緩的鍛煉;保持情緒平穩,避免過於勞累,定期複查。
7種疾病改變心跳的節律
正常情況下,心臟就像勤勞的鐘錶一樣,有節律的協調跳動著。然而,一旦它突然改變了節奏,就很可能是身體發出了警報。
壓力大讓心跳超速
壓力大會增加靜息心率(是指在清醒、安靜狀態下的心率)。人的靜息心率通常為70~80次/分鐘,但壓力大時可增加到每分鐘100多次,造成心動過速。
遇事要學會平和心態、控制情緒,高血壓患者尤其要注意,以免傷害心腦血管。
糖尿病心跳越快風險越高
發表在《國際流行病學期刊》的一項研究發現,心臟每分鐘多跳10下,糖尿病發病風險就會增加23%。
多運動、保持足夠睡眠,適量多吃些粗糧、少吃精細食物,減輕壓力都有利於預防糖尿病發生。
甲狀腺疾病過快過慢都有可能
甲狀腺疾病在一定程度上會影響心功能。
甲亢會引起竇性心律不齊,嚴重者甚至會患甲亢性心臟病;甲狀腺低下也會對血管功能產生不良影響,增加高血壓、心臟病、心衰和腦卒中的患病風險。
甲狀腺疾病患者最好每個月複查一次,必要時遵醫囑服用調節心率的藥物。
心衰別超過70次/分
心跳過快、心律不齊、心悸等是心衰的常見癥狀,如不及時治療相當危險。
臨床研究發現,心率每分鐘增加5次,可使心血管死亡率和再住院率增加15%。因此,心率控制對心衰患者十分重要,靜息心率高於70次/分鐘最好遵醫囑服藥。
服用藥物一定要遵醫囑
一般情況下,任何抗心律失常的藥物都可能會引發心律失常。有心腦血管疾病的人服藥前一定要遵醫囑,避免此類不良反應的出現。
中暑脫水造成心慌
由於天熱,身體的水分會被大量蒸發,人體嚴重脫水後會導致體內的電解質發生變化,此時血壓降低,造成心跳異常。
夏季應適當多飲水,每天最好保證不少於2000~2500毫升。
房顫警惕中風
心房顫動時容易形成血栓,一旦脫落堵塞血管就可能造成中風,因此房顫患者的中風風險要大於普通人。
一般來說,日常活動導致心律或心率有些波動是正常的。如果感到心慌、心跳漏一拍等情況卻找不到原因,最好及時就診。
全平台高速翻牆:高清視頻秒開,超低延遲,9折優惠中
免費PC翻牆、安卓VPN翻牆APP
來源:生命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