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吃出一半的消化道腫瘤!這是最佳解決方案

2021年10月24日 22:32 簡體 正體   評論»

中國是癌症大國。2020年,我國主要的系統惡性新發病例數位居全球首位,其中包括、結等。

消化系統的癌症與飲食模式密不可分。據估計,我國56.5%的結直腸癌、59.8%的胃癌、48.5%的食管癌和35.2%的肝癌是由不當的飲食習慣所導致的,並且由飲食所誘發的癌症數仍處於上升之中。

為了闡明的飲食模式與腫瘤發生髮展的潛在聯繫,研究人員對1991年以來的20年間,健康與營養調查的數據進行了系統分析,並試圖從中發現與腫瘤關係最密切的飲食因素。

該研究由北卡羅來納大學和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共同發起,20年間共收集了來自我國12個省或直轄市的27000多人的健康數據。相關研究成果前不久在線發表於國際頂級的胃腸病學雜誌《Gastroenterology》。

由飲食導致的肥胖是公認的腫瘤危險因素。1991年以來,尤其是新世紀以後,中國人群的肥胖率直線上升,其中以年輕人和農村人口最為顯著。20年間,50歲以下的人群中規律運動者的比例下降了50%以上。

總體來看,飲食模式的變化喜憂參半。一方面,國人水果和蔬菜的攝入量出現了明顯增加,在農村這一趨勢更加明顯。另外,50歲以下的人口中,乳製品的攝入量增長了近一倍。

水果和蔬菜的攝入增加可能會降低上腫瘤(胃癌和食管癌)的風險。例如,柑橘類水果攝入量的增多對賁門癌的保護效率可以達到近40%。乳製品富含鈣和維生素D,研究也已證實其對消化道腫瘤具有良好的預防效果。

但另一方面,我國城鎮居民的紅肉消費量增長了約40%,加工肉類消費量也增長了30%,農村居民的消費量更是翻了一番。在酒精消費方面,城鎮居民下降了三分之一,但農村居民的酒精攝入卻反而增加了三分之一。

其實,加工肉類和紅肉與胃腸道腫瘤的風險早已明確。加工肉類已經被列為Ⅰ類致癌物(明確對人類致癌),紅肉則被列為了ⅡA類(可能對人類致癌)。

具體來看,截至研究結束,高BMI與當年16.6%的肝癌有關,紅肉消費與19.0%的結直腸癌病例直接相關。

其次,吸煙是食管癌的最主要危險因素,直接相關病例佔16.5%。高鈉攝入則與16.6%的胃癌關係密切,是最主要的胃癌飲食因素。

據此研究人員提出,高BMI、紅肉和加工肉類消費是導致中國消化系統癌症負擔越來越重的三大危險因素。通過建模,他們發現這一趨勢將至少延續至2031年。

與20年前相比,中國人群的平均BMI從21.9kg/m2增加到了23.5kg/m2,直接導致了69861例胃腸道癌症新增病例。研究人員預測,到2031年,BMI的增長將額外導致10萬多胃腸道腫瘤病例。

同樣,模型預測到2031年,紅肉和加工肉類消費的增加會導致我國胃腸道腫瘤病例分別增加18萬和6萬,分別是2011年的5倍和3倍。

不過,研究人員也預測了一些樂觀結果。例如,我國人均鈉攝入量從1997年的7.5g/d下降到了2011年的5.6g/d,並預計到2031年將進一步減少到3.3g/d,這可以使相關的胃癌病例在20年後下降約50%。

另外,隨著人均蔬菜攝入量從252.6g/d上升到323.8g/d,2011年我國肝癌、食管癌和胃癌的相關發病人數較1997年降低了約40%。水果消費的增加也進一步降低了食管癌和胃癌的增長趨勢,預計2031年將減少近1萬例相關病例。

研究團隊最後指出,如果不實施額外的干預措施,到2031年中國將診斷出120萬例新發胃腸道腫瘤。如果中國人群都遵循健康飲食模式,屆時可以預防52.1%的胃腸道癌症。

然而在2014年,中國紅肉就佔到了肉類總產量的78%,而且進口量還在急劇增加。目前國家膳食指南還沒有建議限制紅肉或加工肉類的消費,牛肉等紅肉還被許多餐飲企業宣傳為健康的選擇。

另一個值得關注的問題是,中國年輕人的BMI增長更為迅猛,這與近年來胃癌、結直腸癌等腫瘤年輕化趨勢相吻合。並且,如果育齡人群肥胖率進一步增長,可能會增加後代肥胖和代謝紊亂的可能,造成中國群體的惡性循環。

那麼,什麼樣的飲食模式是適合中國人的呢?國際上備受推崇的是地中海飲食,但國人對這一模式較為陌生。為了更易被中國人接受,我國著名的代謝病學專家寧光院士就提出,中國傳統的「江南飲食」更適合國人。

「江南飲食模式」在改善循環和代謝,進而預防腫瘤方面甚至優於地中海飲食。江南飲食的特點是植物油低溫烹飪,烹飪方式以蒸、煮、涮為主,增加魚蝦、蔬果、粗糧和豆製品的攝入,少鹽少油。

隨著「健康中國2030」計劃的啟動和全民健康觀念的普及,有理由相信未來我國人群的飲食結構將得到很大的改善,年輕人飲食習慣的轉變則具有更加深遠的意義。

全平台高速翻牆:高清視頻秒開,超低延遲
免費PC翻牆、安卓VPN翻牆APP

來源:梅斯醫學MedSci

歡迎您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