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年齡增長 脂肪周轉率大幅降低 如果不少吃 就可能胖幾十斤

2019年11月27日 10:01 簡體 正體   評論»

人到中年,非常可憐。

工作和生活上的事情就不說了,今天我們單說這個

對於很多中年人而言,與年輕時相比,每天吃的東西其實也沒多多少,甚至運動量也沒怎麼減少,還是一不小心就胖了,讀大學時穿的褲子,再也穿不上了

這究竟是為啥呢?

同情中年人

我們可以怪久坐、壓力大、熬夜、飲食不規律等等。不過,來自世界頂尖醫學院——卡羅林斯卡醫學院——的最新研究成果,可能要給我最後一擊了。

中年人,你們是真的老了

Kirsty Spalding領導的研究團隊,經過長達16年的研究發現:隨著的增長,細胞脂質周轉能力,尤其是脂質的消耗速度,大幅

也就是說,隨著年齡的增長,人體消耗脂肪的速度變慢了,如果你還保持年輕那個飯量,雖然進的量沒有變,但是出的變少了,最終的結果就只有一個:變成老胖子。

而且研究人員還對54名做了長期隨訪,平均隨訪時間長達13年,結果發現,那些隨著年齡的增長不減少熱量攝入的人,平均體重增加20%。就算你100斤,那也得喜添20斤肥肉。如果時間更長的話,還不知道你得胖成啥樣。

Spalding團隊的這項研究成果發表在著名期刊《自然·醫學》上,Peter Arner是第一作者和共同通訊作者。

肥胖的問題恐怕不用我在這裡多說了吧。

我們都知道,人體的脂肪主要有兩種,「壞的」白色脂肪和「好的」棕色脂肪。白色脂肪是讓我們看上去圓滾滾的直接原因。在白色脂肪細胞中,佔了90%的質量和95%的體積。所以,說白了甘油三酯的存儲和消耗,也就是周轉,決定我們是不是個胖子

之前也有不少關於脂質周轉的研究,但是那些個研究都不太行。因為它們要麼是短期研究,要麼是橫向比較,不足以探索肥肉、脂質周轉和時間的關係。要想得到可靠的結論,還是得靠長期的研究

但是這個研究該怎麼做呢?

第一個問題,你要做人體試驗,首先就得考慮倫理問題。研究的脂肪組織只能是淺表的皮下脂肪,內臟脂肪肯定是不行的。腹部皮下脂肪組織除了好獲取之外,還有個優點,對脂質周轉變化更敏感。如此這般,實驗材料的來源是有了。

第二個問題,脂質的周轉改怎麼檢測分析呢?他們決定用碳14,對就是那個在1960年獲得諾貝爾化學獎的碳14。不知道Spalding團隊裡面是不是有物理學家或者氣象學家,他們發現在過去的幾千年里,中碳14的水平一直是保持穩定的。然而,在冷戰期間(1955-1963),此起彼伏的核彈試驗,使大氣中的碳14和碳12的濃度比提高了一倍。

這個增長趨勢在1963年的禁止試驗條約簽訂之後,被遏制住了。從那時開始大氣中的碳14水平開始呈指數下降。

由於大氣中碳14水平與人體內的碳14水平密切相關,也就是說大氣中碳14水平高的年份,人體合成的甘油三脂中碳14含量也高,反之亦然。因此通過評估脂質中碳14的摻入水平,就可以用來評估脂質的周轉了

大氣中碳14的走勢圖(最高的黑線)

材料和方法問題解決之後,Spalding團隊在2001年到2003年開始招募志願者。他們最終把這些志願者分成兩撥,一撥有54人,38歲,由44名女性和10名男性組成,隨訪時間7到16年,平均是13年。第二撥是44名肥胖平均年齡為43歲的女性,而且做了減肥手術,術後隨訪4到7年,平均是5年。

在實驗開始和隨訪期間,研究人員不停採集志願者腹部皮下脂肪,以及記錄他們的生活和飲食習慣,以及他們各項身體指標的變化。

志願者的狀態

在介紹實驗結果之前,我們還得明確幾個概念。第一個是「平均脂質年齡」,它指的是脂質在白色脂肪組織中待的時間,通過測量碳14在甘油三酯中的摻入來確定(有一套複雜的計算方法)。第二個概念是「脂質的去除率」,它代表的是每年被更換掉的脂質的分數,也有一套複雜的計算方法。

而且這兩個概念之間還有一個關係,平均脂質年齡越大,脂質的去除率就越低(別問我為什麼,我也看不懂,感興趣可以看看論文,有計算方法)。

好了,有了這兩個概念基本就可以了。

接下來我們一起來看看研究人員的研究結果。第一步是先看看志願者體內脂質的碳14與時間的關係。嚯,好嘛,基本和大氣中碳14的變化保持一致。你看下面的那張圖,可以明顯看到冷戰留在脂質中的痕迹。這也表明,冷戰期間合成的脂質,在一些志願者體內還保存良好(這是不是很慘,這都幾十年了,快成老臘肉了吧)。

脂質中的碳14的「年份」

然後再來看看主要結果。

在第一撥志願者中,13年間脂質年齡明顯上升了0.6±0.8年,雖然個體差異很大,但是總趨勢是增加的。根據前面的內容,我們知道,這就意味著這些志願者的脂質的去除率在下降啊。而且這種變化還與志願者參與實驗時的年齡無關。此外,他們體重隨時間的變化,也與脂質年齡的變化無關。而且,無論體重變化如何,其中42名志願者的平均血脂年齡也是增加的。

這就表明,對於這些成年人而言,隨著年齡的增長,他們的脂質消耗速度確實是在放緩的。那些在整個研究期間沒有適當控制飲食的人,體重增加了20%左右。遺憾的是,雖然這撥人報告自己的運動量在增加,但是這也與脂質年齡變化無關。

真是慘。

該圖片由Ryan McGuire在Pixabay上發布

其實之前基於人群的研究也發現,肥胖的主要驅動因素是卡路里攝入量,而不是能量消耗。與本研究結果不謀而合。

第二撥志願者的結果,基本上是證實了第一撥的結論。此外,還證明,術後要想控制體重,關鍵還是在於少吃。如此看來,對於中年人而言,管住嘴是健康的第一要務。

除此之外,研究人員還證明對於脂肪含量而言,脂質周轉是一個獨立的調節因子,不受其他因素的干擾。甚至脂肪肝指數、內臟脂肪、炎症、進食行為,甚至是心理因素,都與脂質周轉沒有相關性。

亂入兩組志願者

文章寫到這裡,我猜很多讀者可能要問了,那有沒有辦法可以改變脂質的周轉呢?遺憾的是還真沒有相關藥物。研究人員表示,兒茶酚胺通路和耐力運動對年輕人或許有用(但是年輕人不需要),但是對中老年人就沒用了。

有用的只有一條,那就是少吃。一定得記住了!

AD:搬瓦工官方翻牆服務Just My Socks,不怕被牆

來源:奇點網

歡迎您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