腳上一旦出現有3種異常,十有八九是肝腎出問題了,儘早檢查

2025年06月08日 17:44 簡體 正體   評論»

65歲的張阿姨半年前發現自己雙腳莫名腫脹,尤其是腳踝「胖」得甚至穿不下鞋。起初她以為是久坐引起的,沒怎麼在意。

但三個月後,她因呼吸困難送急診,確診為急性左心衰竭(即「心衰」),最後經過住院治療才挽回生命。

水腫這種問題看似尋常,其實是你的身體在「報警泄洪」!

當血液迴流受阻或血管滲透壓失衡,組織液會像擠海綿般滲出,湧向重力作用最明顯的下肢。

腳踝水腫是心力衰竭的典型表現。

想像心臟是一台抽水泵,負責把血液推往全身。當心臟電力不足時,舒張收縮緩慢,靜脈里的血液就會淤積堵塞,壓力倍增。

與此同時,毛細血管內的液體壓力(靜水壓)也會隨之暴漲,迫使更多液體「破管而出」,並在腳踝、小腿等低垂部位堆積,形成凹陷性水腫。

如果發現下肢出現水腫,同時伴隨以下癥狀,警惕心衰找上門。

心衰發作要立即送醫急救,救援到達之前,注意不能平躺,要立即坐下,雙腿下垂以減少回心血量,減輕心臟負擔。

持續心臟疼痛患者,可舌下含服硝酸甘油或速效救心丸緩解不適。

腎功能出現異常(如急慢性腎炎、腎病),可從上到下引發多部位水腫,從臉部開始→下肢→腳踝。

這是因為腎小球「擺爛」後,已經無法攔住血液里的,蛋白質就像漏網的魚,嘩嘩流入尿液。

而大量會引起血液滲透壓下降,液體就從血管鑽進身體組織間隙,導致身體水腫。

除水腫外,腎病患者通常還可能出現2種癥狀,一種是尿液異常,例如拉出泡沫尿(蛋白尿)、茶色尿(血尿)以及尿量明顯減少。另一種是全身癥狀,比如身體乏力、食慾減退等。

腎病一旦發展成終末期,幾乎無法逆轉,最後只能換腎或者長期做透析。

根據《慢性篩查診斷及防治指南》,健康人群應每年進行一次白蛋白尿(尿檢)和血肌酐(血檢)的檢測,高風險人群(包括腎臟病家族史、糖尿病、、高尿酸血症、高齡(>65歲)及肥胖人群)更應該每年一檢。

肥胖和超重人士應合理減肥,三高(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人群應當控制好病情。同時建議低鹽飲食,每天食鹽攝入量不要超過5g(約一個啤酒瓶蓋大小)。

肝病引起的水腫大多從下肢往上蔓延,從雙腳腫到腹部。

健康的肝臟會不斷生產白蛋白(在血液里發揮「吸水海綿」作用),若到了慢性肝衰竭,尤其是階段,肝臟合成白蛋白能力下降,血液會像被兌水的牛奶,稀得兜不住水分,液體就從血管滲向下肢和腹腔。

肝病臨床表現多樣,其中這幾種也非常典型,日常要多留意。

預防肝病,最有效的方法就是接種疫苗【小編推薦:顯微鏡學家發表對四家疫苗公司的成分分析】,接種乙型肝炎疫苗可大幅度降低慢性感染風險以及肝細胞癌發生率。

日常生活中要控制喝酒,酒精是肝硬化第二大病因,戒酒可顯著降低風險。同時避免攝入霉變食物,黃曲霉毒素是1類,毒性約為砒霜68倍。

高危人群如慢性肝炎患者因每6個月檢測肝功能、甲胎蛋白(AFP)及肝臟超聲,早期篩查癌變。

總的來說,下肢水腫伴隨其它異常千萬別大意,花幾分鐘排查下相關疾病,關鍵時能保命。當然自我診斷不一定準確,有問題還得及時找專科醫生問診。

來源:腫瘤的真相與誤區

歡迎您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