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翻身轉頭就天旋地轉是什麼病?再說一次,不是頸椎病
最近有個話題上了熱搜——女士連續3天熬夜躺著玩手機,之後翻身或者坐起來時出現嚴重眩暈。
不謙虛地說,作為神經內科醫生,一看到這個標題,就會自動想到一個病:耳石症。專業的名字叫做:良性發作性位置性眩暈。
為什麼會「自動想到」?
因為這個病非常常見,可以說,在所有的「發作性眩暈」疾病譜中,它排名第一。然而很遺憾的是,這個病在基層醫院和街邊診所容易被誤診為「頸椎病」。
坦白說,在眩暈的病因里,頸椎病連前10都排不上。所以,別老讓人家頸椎病背鍋了。
話說回來,什麼叫「耳石症」?怎麼眩暈還跟耳朵有關係?其實,大家平時都太小看自己的耳朵了!
我們先來做個小實驗,感受下被你忽視的耳朵到底有多神奇。
先這麼做:盯著手機的這篇文章,頭部保持不動,讓手機左右來回移動,你會發現,你很難看清屏幕上的文字。
好,現在換一種方式:手機保持不動,頭部左右來回移動,眼睛始終盯住屏幕。你會發現,儘管頭在搖擺,甚至比剛才手機搖擺的速度還要快,但是,你仍然可以很輕鬆地看清屏幕上的文字。
為什麼同樣的擺動,後者閱讀卻不受影響呢?這就要歸功於內耳裡面的一種特殊的器官:前庭感受器。
放張圖,來看下它長什麼樣子。
左上圖黑框標記的,就是耳朵深部的「內耳」。把它放大就是右下角的這個圖。沒錯,像蝸牛。和它連接的神經就是「前庭蝸神經,vestibulocochlear nerve」。
「蝸牛殼」的前面,有3個半環形的管道,這個叫做「半規管」。這3個管道互相垂直,它們的作用就是,感受你頭部的各種旋轉運動。
頭部除了旋轉外,還會隨著身體做直線運動,比如你坐公交車時,司機一腳油門下去(頭部向後加速),一腳急剎(頭部向前加速);從高處跳下(上下運動),這些方向的變速運動都會被內耳監測到,不過這歸另一個部位管,叫做「耳石器」。
耳石器在哪?就在三個管道的連接處。
中間綠色膨大的兩個囊就是「耳石器」的組成部分,靠上面的呈橢圓形,是「橢圓囊」,感受水平面的直線變速運動;靠下面的呈球形,是「球囊」,感受垂直方向的變速運動。
「半規管」加「耳石器」,兩者聯合起來就可以感受頭部任意方向的複雜運動,然後把這些信息上傳到大腦,再聯合眼睛、小腦、脊髓等這些部位,最終維持你的平衡,幫助你完成各種任務:從簡單的走路跳躍坐公交,到複雜的跳水和體操。
耳石症是怎麼回事呢?
現在,我們再走進「耳石器」裡面去看看。在這2個囊裡面,有一層膜,膜上粘了很多像「小石頭」樣的東西。
上面這個圖裡面,白色的像芝麻樣的顆粒就是「耳石」。
我找了一張兔子的耳石放大照片。
兔子的耳石照片
這些膜和膜上的小石頭會隨著頭部運動而運動,然後帶動下面的像頭髮樣的毛細胞擺動,這種擺動刺激會把頭部的位置信號傳入大腦。
注意,關鍵問題來了。如果有個小石頭沒粘住,從膜上脫落了,它就有可能掉入剛剛說的那3個管道中去,然後就開始搞事情了。
耳石在管道中漂浮,會產生強烈的刺激信號,這種信號往上傳,會給大腦造成一種錯覺:腦子會認為,你是不是正在做什麼劇烈的翻轉運動。而事實上,你是只躺個床,翻個身而已。
而這種錯覺的直觀感受就是:天旋地轉
這就是耳石症的發生原理。重複一遍,和頸椎病沒有半毛錢關係。
因為這個病只是耳石脫落,雖然眩暈明顯,但不會造成其他嚴重問題,不會出現說話不清楚,不會出現手腳麻木,不會出現一邊手腳癱瘓,所以,是「良性」的。
順便說一句,如果不僅僅是眩暈,還有說話不清楚或手腳麻木或手腳癱瘓,那就不是耳石症,而要小心是「中風」。
又因為這個病一般在頭的位置改變時誘發,比如躺床,起床,翻身等,所以是「位置性」的。
還因為這個病發作時間比較短,每次眩暈一般不超過1分鐘,所以是「發作性」。
把這些特點合起來,就是它的正規名稱:良性發作性位置性眩暈(Benign paroxysmal positional vertigo,BPPV)。
怎麼治?
一句話:不打針,不吃藥,把石頭轉回去就好。
既然是石頭落入了半規管,那我們就想辦法讓它慢慢地「滾」回原位。
目前用的最多的就是「手法複位」。
這裡,要膜拜下兩位大師,一個是Epley大師,一個是Semont大師。他們發明的複位方法,拯救了眾多耳石症患者的眩暈之苦。
下面這個圖就是Epley發明的複位方法。在醫生的幫助下,你的頭和身體配合轉動,最終讓「石頭」歸位。
下面這個方法是Dr. Semont發明的Semont複位法。
有些醫院買了設備,可以用機器來複位。
在我的門診,都是手法複位。手法複位的好處,是我可以離患者比較近,可以邊做動作邊安慰他們,同時方便我聽到他們的反饋。
總結來說,如果你的眩暈符合以下3個特點:每次都在頭的位置發生改變時誘發,比如躺床,起床,翻身時。
發作時天旋地轉,噁心,想吐;但是,眩暈時間短,多數不超過1分鐘。
除了眩暈,沒有說話不清,沒有看東西重影,沒有手腳麻木乏力等這些情況。
滿足上述3條,你很可能就是耳石症了。接下來,可以就診耳鼻喉科或神經內科門診,經過醫生評估確認後,就可以做手法複位治療了。
?華人必看:中華文化的颶風 幸福感無法描述
?全平台高速翻牆:高清視頻秒開,超低延遲
?探尋中華復興之路,必看章天亮博士《中華文明史》
免費PC翻牆、安卓VPN翻牆APP
來源:神經內科余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