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孩子不會成功就對了(8) –教育避坑指南
作者:QiC
接前文:
你的孩子不會成功就對了(1)–教育避坑指南
你的孩子不會成功就對了(2)–教育避坑指南
你的孩子不會成功就對了(3)–教育避坑指南
你的孩子不會成功就對了(4) –教育避坑指南
你的孩子不會成功就對了(5) –教育避坑指南
你的孩子不會成功就對了(6) –教育避坑指南-植入家庭教育的木馬
你的孩子不會成功就對了(7) –教育避坑指南
2.3 危害面面觀
上幾節我們討論了大高科是如何把最先進的心裡操縱手段用在產品設計裡面;也討論了電子產品如木馬般突破父母的防禦,將這些成癮應用推送到了小孩面前;還討論了家庭干預在整個過程中的缺失。那麼這種情況下,後果是什麼呢?這裡列舉了一些常見的典型。
網路遊戲和虛擬成就感
第一章說到現在的孩子為什麼都是感受至上。如果你家小孩是個牛娃,現實中有值得驕傲的地方還好,無論是學業還是體育還是朋友眾多…他至少在現實中可以找到成就感。但如果現實中沒什麼值得一提的呢?周圍的同學都把幸福建立在相互比較之上,如果一無是處誰看的起呢?這時候他就會有強烈的自尊需要,但又該如何滿足呢?
其中一個去處就是虛擬世界,尤其是社區化的網路遊戲。這種遊戲有其獨特的積分,等級設定。這種設定本來就是成癮設計。基本上要獲得更高的虛擬社會地位,又不想花錢的話,就必須花費更多的時間。對於選擇玩遊戲的小孩,遊戲的意義已經超越了遊戲本身,而成了其社交的一部分。如果你觀察這類孩子,你會發現一般他的朋友們都無一例外的在同一款遊戲里。
遊戲里的地位提升可以帶來他們在現實世界朋友圈的地位提升。而且這類遊戲只需要花時間,人人都可以提升。只要花時間就能在朋友們間獲得地位,得到他人的認可和羨慕,這種成就感的獲得,相比在殘酷的現實世界競爭,可要容易多了。遊戲中多樣化的設定和發展路線,可以容納更多的可能性,你這個不行還可以選另一條路,每個人都可以成功,都可以快樂。這種感受輕鬆壓倒了現實體驗。
在中國,遊戲上癮的小孩耽誤學習,家長們打罵都沒用了以至於楊永信這種極端電擊療法騙局都能存在,可見證這種癮的強烈。在西方,這些極端手段都不可以使用,但是各類遊戲本質上是毫無區別的。所以一旦染上,一樣很難戒除。唯一的優點是,在中國有很多失控的校外網吧,而在這邊小孩使用電子設備好歹家長或者學校還能知道。要戒掉遊戲除了自身的困難,還有一個阻礙就是群體。因為他們的朋友都在遊戲里,你要他退出等於要他退出他的社會關係,為了這個你家娃非跟你拚命不可。
據初步統計所有玩過遊戲的人有1-3%已發展為精神疾病級別,以下列出大概的9條遊戲嚴重上癮自測標準,機翻的抱歉。
1,預占。即使你不玩遊戲,你是否也會花很多時間思考遊戲,或者計划下一次什麼時候可以玩?
2,退出。當您試圖減少或停止遊戲或無法玩遊戲時,您是否感到焦躁、煩躁、喜怒無常、憤怒、焦慮或悲傷?
3,寬容。您是否覺得需要增加玩遊戲的時間、玩更刺激的遊戲或使用更強大的設備來獲得與以前相同的興奮感?
4,減少/停止。您是否覺得應該少玩一些,但又無法減少玩遊戲的時間?
5,放棄其他活動。您是否因遊戲而失去興趣或減少參與其他娛樂活動?
6,儘管出現問題,仍要繼續。即使您意識到會有負面後果,例如睡眠不足、上學/上班遲到、花太多錢、與他人爭吵或忽視重要職責,您是否仍繼續玩遊戲?
7,欺騙/掩蓋。您是否對家人、朋友或其他人謊報您玩遊戲的時間,或試圖不讓家人或朋友知道您玩遊戲的時間?
8,逃避不良情緒。你玩遊戲是為了逃避或忘記個人問題,還是為了緩解內疚、焦慮、無助或抑鬱等不舒服的感覺?
9,風險/失去關係/機會。您是否會因為遊戲而面臨或失去重要關係、工作、教育或職業機會的風險?
如果說遊戲的主要傷害是耽誤時間,耽誤學習,逃避現實世界,那麼這些傷害其實相比於接下來介紹的,還不算什麼。
現在訪問色情網站,你會發現你所需要做的只是點一個18歲按鈕。防護形同虛設,沒有任何認證,然後你就可以訪問幾乎無窮無盡的色情資源。記住這還只是成千上萬個資源點中的一個網站而已。與此同時,你申請個政府服務,可能都要你點個幾輪交通燈,自行車之類的,已確認你不是機器人。這種對比,是在荒謬。
所以現在的小孩如果想,那麼他們隨時可以接觸任何分級的色情內容。在這個情況下,我就問你,你倖幸苦苦的查電影書籍分級,平時小心翼翼的性教育,生怕小孩看了不該看的東西有何意義?
在接觸色情內容年齡上,我所了解(通過偶然渠道得知小孩間的談話)周圍的都是12歲左右。也就是初中居多,尤其是男生群體。這種事件根本躲不掉,因為到了這個年齡即便你的小孩純潔知道不該看,你小孩的同學也要主動跟他分享。在群體影響下,他堅持被動也不看的可能微乎其微。只要有一個小孩子搞懂了,很快全部男生都會知道。這時候有相當比例的小孩就發展成為一種習慣。問題的關鍵是,這種習慣小孩是絕對不會讓家長知道的。也就是說從開始到最後出問題,都是隱私範疇。
一般批判色情作品對未成年人的危害,都是站在色情片是表演,不是真實這個角度,講給他們建立了不好的性觀念諸如此類。但實際上,為還遠不止如此。隨著這一塊的科學研究開始啟動,發現最糟糕的情況是造成男女性慾的喪失,而直接毀掉未來的婚姻家庭生活。
這種癥狀有個准正式的名稱叫做PIED(Porn Induced Erectile Dysfunction),色情內容引發的陽痿。說是陽痿,實際上對女性也有類似的影響。其作用機理大致是色情作品+色情作品刺激下的手淫本質上是一種脫敏訓練。人類進化百萬年中大部分時間,男男女女都只能接觸到周圍有限人群。結婚前性刺激基本在很低的狀態。但色情作品直接就把性刺激調到了最高檔,如果配合手淫發泄性慾,那麼大腦就會自動調整性刺激的閾值,把這麼強的刺激和性行為加以聯繫起來。長期以往,刺激勃起的閾值就會越來越高(所謂口味越來越重)。
等到和真人發生性行為那天,發現真人哪有AV刺激啊(大部分人的身體哪能跟AV明星比?),然後就沒感覺了,萎了無法完成。女性也有類似體驗。
以前陽痿都是40歲以上常見,但現在20歲陽痿的人越來越多,以至於他們在網上都形成了隱秘的互助群,類似於戒色吧這種存在。無數人在經歷這樣的痛苦但因為話題隱私,沒有引起多少關注。當然,有的主流媒體會嘗試說這二者沒有科學證據證明有聯繫,或者說這並沒有科學定論。考慮到他們也否認存在減少人口議程,而陽痿不正是減少人口的一個辦法嗎,不奇怪。而作為家長,你又是否能承擔這個風險呢?
更多可參考這個典型文章:
https://www.theguardian.com/lifeandstyle/2019/mar/11/young-men-porn-induced-erectile-dysfunction
網路文學,動漫,亞文化圈
我們很多人小時候都看過網路小說,什麼文學城,鬼吹燈之類。也有不少人喜歡動漫作品。似乎這些東西都是安全的可接受的。所以當自己的小孩也開始喜歡的時候,並不會加以阻止。但其實並不是這麼簡單。
我們那個時代和現在最大的區別有2個。第一個是內容降級。我們原來看動漫的時候,內容基本還是主流動漫為主,但現在的話會有一些奇奇怪怪的東西混進來。暴力和色情越來越多不說,很多自創同人藉助網路發表的便利性湧現出來。這個情況和網路小說類似,因為發表門檻的降低,很多人參與進來。這些低質量的作者為了博取眼球,會用相當誇張甚至噁心的內容創作去吸引讀者。 據我了解身邊的一些中學生就喜歡寫一些所謂的Fan fiction在同學間穿越,內容基本就是幻想某個明星和某個明星,或者角色間,發生性行為的小黃書。青少年在網上創作這些東西是沒有監管沒有底線的,這些創作的內容會在群體間流傳,家長自然也是不知道的。
Netflix前幾年拍了個《我和黑幫大佬的365天》這種低俗電影,講的是黑幫大佬綁架美女,最後日久生情。我們這代人會覺得這玩意就是搞笑的,但別人的觀影量並不低,一連拍了3集,為什麼呢?因為這種文學創作基本上就是現在網路小說網站最流行的典型題材。而且還算內容寫的好的那種了,其他不堪入目的比比皆是。而這類題材是14,5歲青少年女生最喜歡的典型題材。這些內容低俗的作品,文學價值更是等於0。所以當你家小孩每天在線閱讀的時候,你還會說只要是讀書就好嗎?
動漫領域也是如此,了解下BL,耽美啥意思。(啥意思我也不懂,我們都是老一輩人)這可能就是你娃每天背著你乾的事。
另一點不同是,現在有了互聯網和發達的社交通信手段。當你喜歡一個事情的時候,你自然會進去到喜歡這個事情的人群形成的社交圈子中去。而我們那個時候,只能在電腦上看看,電腦連個網都慢,也沒有各種社交軟體和通信軟體。所以很多時候都是自己看,橫向交流很少。現在喜歡這些東西的人在互聯網的幫助下會形成一個封閉的圈子。一般成為亞文化圈,也就是一個主流文化之外的小圈子。
因為是「亞文化」,所以就意味著你不懂。因為你不懂,所以你沒有發言權。你試圖評論以上任何內容的不合適,試圖干涉的時候,你只會得到小孩一句「你老頭子懂個屁」作為回應,這是一個基調。這種封閉圈子的問題是,圈子裡的人魚龍混雜,對小孩有什麼影響不得而知。
以上兩個方面都是我們那個時候沒有出現的新情況,所以雖然表面上剛跟我們小時候一樣,但實際上情況已經悄然改變。如果你細心觀察你會發現,這些圈子,網文圈,動漫圈,emo文化(典型如Billie Eilish,抓住了青少年「少年不知愁滋味」這個階段進行營銷),LGBT【小編推薦:我所知道的地球歷史與奧秘篇(十):同性戀與吸毒】圈…相互都有重疊。也就是說一個看動漫的小孩很可能覺得自己抑鬱,一個抑鬱的小孩很可能定位自己是LGBT… 現實中很多例子,比如說偽娘文化基本就是動漫圈+變性重合。一個笑話說漫展去男廁所看到很多cosplay女性的人在撒尿就是這個意思。而這樣的結果不奇怪,因為圈子裡人很雜,那些行為出格的人往往獲得最高的關注和影響力。他們的作品或自己推薦的生活方式,對青少年群體殺傷很大。而這一切,都是背著家長發生的,一塊方寸屏幕就可以完成一切。
除了以上列出的電子產品常見陷阱,還記得幾年前爆出Youtube上有些給小孩看的視頻,放著放著就會跳出很恐怖的東西嗎?還記得各種危險的挑戰嗎?就在最近,跳到船尾的挑戰才搞死幾個青少年。當然還有我們熟悉的社交媒體等很多形式,青少年們喜歡選擇父母不用的社交媒體因為這樣可以最大限度的避開父母。後果比如,很多起網路霸凌都是後知後覺。還有類似Snapchat這種陌生人交談軟體,我真不知道心大到什麼樣的父母才會讓兒女用這種東西。他們知不知道青少年最喜歡在這上面匿名互傳自己的生殖器照片的事?還有Instagram,他們知不知道只要女孩子上傳個自拍,就有戀童癖要求加好友?….太多太多,難以想像。
回到本章一開始的場景。小孩去公共場合,父母都盯緊了,但使用電子設備父母卻放心大膽的走開。看到這裡,你還覺得這正常嗎?
你問我怎麼辦,我也不知道。我們家是從設備上禁了。從3年前開始我們全家放棄了智能手機,至今對生活毫無影響。唯一能使用的設備是電腦,因為相對很容易控制。脫離電子產品,尤其是手機是一個新趨勢,很多年輕人已經開始自救。你可能不知道Nokia又開始開發功能機,而且在年輕人群體里銷量非常好,因為這個市場已經開始悄悄逆勢增長。(毅然放棄這些設備,你感覺很孤獨,但時間越長你越不後悔,越驕傲。去你媽的智能手機!)
🔥法國猶太老闆:神告訴我們,只有一位中國人能救人類
🔥華人必看:中華文化的颶風 幸福感無法描述
🔥解鎖ChatGPT|全平台高速翻牆:高清視頻秒開,超低延遲
🔥探尋中華復興之路,必看章天亮博士《中華文明史》
免費PC翻牆、安卓VPN翻牆APP
【未完待續】來源:西行小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