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摩那麼爽,但勸你別太上頭
只要上班,就渾身不舒服,尤其是這裡。
圖片來源:小?截圖
電腦用久了,肩背就很酸脹,還會有刺痛感。肌肉像是僵住了,總是得用手去按按。
肩胛骨縫那一塊,真是恨不得找個桌角去戳。
有時還會痛到半夜睡不著覺。
所以,當代打工人犒勞自己的方式不是下館子,而是約上朋友直奔按摩店。
在此起彼伏的「啊~」中,為第二天的班續命。
還聽說,原本是老年人才會光顧的北京按摩醫院,現在成了年輕人的聚集地。
看這火爆程度,按摩真這麼有用?
按摩確實有幫助
但不能解決核心問題
肩背酸痛,不是很多人以為的「肌肉僵住了」那麼簡單,核心其實是肌肉力量不平衡。
我們的肩背部分可以簡單理解為有四大肌肉模塊:脖子前側、脖子後側、胸部區域、背部區域。
它們勢均力敵,分別從上下前後平衡牽拉著我們的上半身,保持頸椎和頭處於正確位置。
圖片來源:自己做的+參考文獻[4]
然而……現代打工人們開始長時間使用電腦、玩手機,持續性低頭、久坐。
有一種理論提出,這樣的姿勢,讓四方勢力開始失衡:頸部和肩膀後方的肌肉(上斜方肌和提肩胛肌)過度使用,導致緊繃。
而脖頸前側肌肉(深頸屈肌肉)因為缺乏活動而逐漸弱化、無力。
隨之而來了一系列問題,例如:疼痛、圓肩駝背、脖子前傾等。
圖片來源:圖蟲創意
按摩師通過正確的手法,可以對僵硬的肌肉進行松解,有效地改善肌肉的血流,恢復肌肉之間的協調性。
所以按完之後,不僅緩解了疼痛,還讓頭前伸等難看體態得到暫時的改善。
讓原本垂頭喪氣的打工人,秒變精神小伙。
但是,按摩雖然爽,可它的作用也就到這裡了。根本原因是,按摩是一種「被動運動」,並不會帶來肌肉增長。
按摩只能「把強壯但緊張的肌肉按松,卻不能把松的肌肉按強」。
這就像是有一根子,左右兩邊各有一條線牽著它。當兩邊力量均衡時,棍子就在中間。但如果一邊強一邊弱,棍子就歪了。
按摩只能對力量強的繩子鬆鬆綁,來讓棍子回正,而對於弱雞另一邊無能為力。
假如只貪圖按摩帶來的一時愉悅,而忽略平日里的不良姿態,不去針對力量弱的肌肉進行訓練,那解決不了根本問題。
今天爽完,明天一上班,該疼的還是得疼。
還需要提醒的是,按摩可不是越大力越好。
有些人認為,按摩要按到痛才有用,得疼到哇哇叫才是爽,為此還會特意去找手勁大、手法重的師傅。
但其實,按摩手法過重,可能會損傷肌肉,使得肌細胞分解並釋放一些內容物進入血液。嚴重的,還會引起急性腎衰,患上一種叫做「橫紋肌溶解症」的疾病。
圖片來源:參考文獻[3]
事實上,只要找准位置,針對性地對某一束肌肉進行放鬆,輕輕巧巧也可以有效果。
假如在按摩途中,你感到力量過大,非常不舒服,是可以理直氣壯地把這篇推文丟出去,要求更換按摩師的。
說到這,有人肯定會問:那該如何跟肩頸疼痛徹底 say byebye?
答案是:辭!職!(bushi。
想解決根本問題
得從「姿勢+力量」下手
前面說了,肩背酸痛的本質是肌肉力量不平衡。
所以,主動地調整姿勢和增強力量,讓肌肉們「勢均力敵」,才是關鍵。
日常生活中,對肌肉勢力影響最大的問題之一就是錯誤的姿勢——長時間低頭。
看電腦,低頭;玩手機,低頭;癱沙發,低頭……
圖片來源:VV
怎麼辦也很簡單:把頭抬起來!
平時玩手機的時候,把手機抬高一點,和自己視線平行。千萬不要低頭!
圖片來源:康復科老師拍攝
在辦公室打電腦時,要把工位調整到自己覺得舒服的狀態。
身體直立,兩隻腳平放地面,電腦屏幕調整到和自己視線平行的高度。就像是這樣:圖片來源:康復科老師拍攝
站著時,下巴和頭要收回來,兩側肩胛骨微微向後收縮,但不刻意沉肩,有一種肩胛骨穩穩貼合後背的感覺。
同時,上臂稍微外旋讓胸腔打開。
圖片來源:康復科老師拍攝
除了以上場景要保持正確姿勢,平日里也可以通過游泳、瑜伽、普拉提等運動來增強背部和肩部肌肉的力量和耐力。
當然,調整姿勢和增強力量是一個長期過程。
考慮到大家也做不到大家想要立馬緩解疼痛的心,我們和專家也特意準備了3個動作,讓你在工位上就能立馬操練起來,自己給自己來個馬殺雞。
3招立馬「free」你的肩背
第一招:頸後筋膜放鬆
圖片來源:康復科老師拍攝
一隻手沿脖子中線拎起頸後的筋膜(力道需要稍微深一些,不要只拽著表皮),固定住後緩慢地向上抬頭、向下低頭。
感受皮膚在手指尖的滑動和松解,中間也可以調整手的抓握來增加接觸面積。
保持自然呼吸,每次做2~3分鐘。
第二招:斜角肌松解
圖片來源:康復科老師拍攝
一隻手或者雙手固定住鎖骨靠外部分上方的皮膚,力度不用太大,3-4成力就可以。以拉伸左側斜角肌為例,頭緩慢地偏向右側,接著往左側迴轉一丟丟,最後微微後仰。
保持這個姿勢和手的輕微壓力,完成60秒的拉伸,一共2~3組。
如果期間出現了疼痛不適或者麻麻的感覺,可以減小頭部側偏及後仰的角度。
第三招:枕下肌群激活
圖片來源:康復科老師拍攝
雙手抱頭,力的作用點在頭後方靠上的位置,給頭部一個向下的拉力。此時應該會感覺後腦勺或髮際線位置有輕微的拉伸感,可以稍微再施加一點壓力讓拉伸感更強烈。
接著,雙手保持向下的阻力(大概4-5成),頭部發力對抗並緩慢上抬。
可以在不同的角度停留一下,但是,全程頭部需要在動態的過程中保持對抗雙手的阻力,發力的肌肉大致在後腦勺髮際線附近。
完成2~3組,每組12次。
來源:丁香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