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冬為何要養陰?怎麼養才有效?
秋去冬來,天氣由涼轉寒,此時正是養生的好時機。《黃帝內經》指出,「春夏養陽,秋冬養陰」。
春夏之時,自然界陽氣升發,萬物生機盎然,人們應保護體內陽氣,使之充沛旺盛。而到了秋冬之時,草木凋零,萬物斂藏,此時養生就要注重潛藏體內陰精,使精氣內聚,以潤養五臟。
秋冬為何要養陰
秋冬養陰的原因主要有三個。
一是順應天時。《黃帝內經》言:「夫四時陰陽者,萬物之根本也。」四季的陰陽變化,是萬物生長變化的根本。人體與外界環境是一個有機的整體。人應遵循春生、夏長、秋收、冬藏的變化規律,在秋冬之時,收藏陰精,內聚精氣,這樣才有助於抗病延年。
二是防燥邪傷陰。秋冬氣候乾燥,燥易傷陰。機體陰氣不足,陰不制陽,導致陽氣相對偏盛,出現陰虛內熱的證候。清補肺陰可緩解口唇乾裂、喉鼻干癢、咳嗽等癥狀,避免季節更替、肺氣受損以致感受時邪疫毒。平補胃陰可緩解口乾煩渴、胃脹、食欲不振、大便乾結等癥狀。潤補肝腎之陰則可緩解手足心熱、心煩失眠、小便短赤等癥狀。
三是補陰津。秋冬季節,氣溫不斷下降,人體為了保暖,皮膚毛孔會慢慢收縮,減少陽氣的消耗。然而,陽氣存於體內,慢慢積累,就容易產生內熱,從而傷陰耗液。陰津作為最具代表性的人體之陰,能夠滋養臟腑、形體與五官九竅。如果陰津不足,人體臟腑、形體與官竅都會受到損害。
養陰從四方面入手
1
起居
秋冬之交晝短夜長,大家要順應自然界的變化規律,適當延長睡眠時間。晚上早入睡,早上待太陽升起再起床,這樣有利於人體陽氣的潛藏和陰精的積蓄。
平時注意防寒保暖。一是注意腹部保暖,胃腸道對寒冷的刺激非常敏感,要防止腹部著涼引發胃腸不適。二是注意足部保暖,除了穿厚實的鞋襪,還可用艾葉、生薑、花椒、當歸等中藥煮水,每日泡腳,並揉搓位於足心的湧泉穴3~5分鐘。三是注意膝關節保暖,必要時戴護膝。
2
飲食
在飲食方面,可適當多吃清淡甘潤、養肺潤燥的食物,如雪梨、藕、蜂蜜、銀耳、甘蔗、枸杞子等。同時,可多喝溫熱開水、淡茶、豆漿、牛乳等飲品,以達到益胃生津的目的。少吃辛辣食物及生冷食物。
此外,黑色入腎,陰虛體質者可適當多吃黑米、黑豆、黑芝麻、黑木耳、烏骨雞等黑色食物。陰津損傷不嚴重的人群,亦可選用單味或幾味具有養陰功效的中藥,如滋養肺胃的麥冬、潤肺安神的百合、滋陰通便的玄參、補腎養陰的石斛等,用沸水沖泡,代茶飲用。
下面為大家推薦3款養陰食療方。
銀耳山藥羹
材料:銀耳30克,山藥100克,白扁豆30克,白糖少許。
做法:將白扁豆研末,銀耳泡發後切絲,山藥洗凈切片備用。將山藥、銀耳同入砂鍋,加適量清水,大火煮沸後改用小火煨煮20分鐘,再加入白扁豆末,繼續煨煮30分鐘,煮成羹狀即可。
功效:健脾和胃、養陰生津。
沙參玉竹煲豬蹄
材料:沙參60克,玉竹60克,豬蹄750克,蜜棗4個,鹽適量。
做法:將豬蹄洗凈,斬大塊,放進沸水中稍焯,撈出後衝掉血沫。把所有食材放入瓦煲,大火煲滾後,改小火煲2小時,加少許鹽調味即可。
功效:養陰清肺、益胃生津。
百合銀耳雪梨粥
材料:鮮百合50克,銀耳10克,雪梨50克,大米100克,冰糖適量。
做法:將百合洗凈切碎,銀耳泡發後切碎,雪梨切小塊,與大米同煮成粥,加入適量冰糖調味即可。
功效:滋陰潤燥、健脾補肺。
3
情志
秋冬季節,人們容易出現抑鬱、悲傷、焦慮等不良情緒,導致肝氣鬱結。肝氣橫逆犯胃,可使人出現腹脹、腹痛、食欲不振等癥狀。此時養生講究精神內守,不急不躁,靜心少慮,凝神聚思。
4
運動
適度的戶外運動可調節情緒,增強體質。大家可選擇散步、慢跑、打太極拳、練八段錦、騎行、登山、跳舞等相對和緩的運動。運動時要避免出汗過多,損耗陰津,並注意運動前熱身。
大家不妨試試吞津養生。唾液是人體津液的重要組成部分,津液乃人之精氣所化。經常吞津可以濡潤孔竅、滋養五臟、滑利關節、補益腦髓,起到延年益壽的作用。
方法:1.全身放鬆,閉上口唇,上下牙齒輕輕叩動36次,將舌抵上齶;2.用舌頭在牙齒後方輕輕攪動,沿順時針方向9次,沿逆時針方向9次,反覆4遍,使口中充滿唾液;3.分三次吞咽唾液,吞咽時要用力發出「咕嚕」的聲音,同時凝神靜氣。
此法每日進行2~3次,每次重複3遍。
來源:健康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