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歲曹啟泰「小中風」醫曝6癥狀「出現又消失」最快2天腦中風接著來
61歲的資深主持人曹啟泰近日在社群影片中透露,過年期間因「短暫性腦缺血發作(TIA)」住院,這也就是大家常聽到的「小中風」!他在影片中幽默地說:「能留著這條命,而且還能口齒清晰地和你分享,著實不易。」不過,別以為癥狀很快變正常、而且看起來沒什麼後遺症,就不放在心上,醫師提醒,小中風不是真的「小」,它可能是腦中風的前兆,一定要及早檢查與治療。
小中風過了就沒事?危險時間點恐爆發血管大危機!
「小中風」的醫學名詞是「短暫性腦缺血發作(TIA)」,台中腦神經內科醫師林志豪表示,發作時患者可能會出現頭暈、說話含糊、手腳無力、走路不穩等癥狀,這些癥狀通常持續幾分鐘,最久不超過一個小時。
小中風癥狀
半邊肢體麻痹、麻木
走路不穩
說話不清楚
吞咽困難
一側視力模糊
短暫失憶、意識改變
但是,正因為癥狀短暫、很快消失,讓人誤以為自己已經恢復正常,或直接當成是感冒或過於疲勞,沒有積極就醫檢查,很多案例甚至是在暫時性腦缺血發作後48小時到數天之內,發生真正的缺血性腦中風!因此,其實應該把小中風看成是腦中風的預警信號,這代表腦血管可能有潛在問題,當下雖然沒有完全堵塞,但若未妥善處理,進一步阻塞腦部血管,就會造成缺血性腦中風。
根據馬偕醫院神經外科主治醫師林瑞峰的分析,約三分之二的腦中風患者,在發作前曾經歷短暫性腦缺血發作(TIA)。而林志豪醫師也指出,發生小中風癥狀後,一星期內或三個月內轉變成中風的幾率都有10%,一年內中風的幾率甚至可以高達30%至50%!
因此,醫師強調,不可輕忽小中風癥狀,應立即就醫,確認血管狀況,以降低未來發生腦中風的幾率。
「ABCD2評分」預估小中風後的腦中風風險
但是,通常醫師會怎麼判斷患者是否需要立即住院觀察、或接受更積極的治療?以「ABCD2評分」表來說,就是其中一項參考指標,可以幫助預測小中風後48小時內發生腦中風的風險:風險指標
內容
分數
A(年齡)
超過60歲
1分
B(血壓)
高於140/90 mmHg
1分
C(癥狀)
單側肢體無力
2分
只有語言障礙
1分
D(糖尿病)
有糖尿病
1分
D(發作時間)
小中風癥狀發生超過1小時
2分
風險分級:低風險(0-3分):小中風後48小時內發生腦中風幾率1%
中風險(4-5分):48小時內發生腦中風幾率4%
高風險(6-7分):48小時內發生腦中風幾率8%
林志豪醫師建議,若評分超過4分,應立即就醫進一步檢查,確保血管狀況穩定,避免中風發生。曾有研究顯示,小中風癥狀發生後,三天內就醫與一天內就醫相比,中風幾率可以從20%降到2.1%,所以儘早就醫非常重要。
從小中風到中風,哪些人更危險?預防腦中風這6招管用
至於小中風的高危險群,包含年紀大、血壓高、心血管疾病、糖尿病患者。此外,曾反覆發生多種小中風癥狀、持續時間長的人,可能代表危險程度更高,因為臨床研究顯示,如果48小時內發生3次 TIA,未來數天內發生腦中風的風險可達20%!
平時想預防腦中風,最有效的方法就是改善生活習慣,降低血管阻塞的風險,建議從以下五個方面著手:控制三高、定期檢查:規律服藥,穩定血壓、血糖和膽固醇,避免血管硬化。若家族內有高血壓、糖尿病、中風病史,建議定期健康檢查。
戒煙、戒酒:煙草和酒精會損害血管彈性,增加血栓風險。
規律運動:每周至少運動3-5次,選擇如快走、游泳、騎腳踏車等適度運動。
補充水分:水分流失會讓血液變得黏稠,提高腦中風風險,因此應注意適量補水。
健康飲食:少攝取高油、高鹽、高糖食物,多攝取富含 Omega-3脂肪酸的深海魚類、堅果和蔬果,保護血管健康。
避免血管過度刺激:老年人及慢性病患者,儘可能避免過於劇烈的運動或勞動,並注意沐浴時的水溫不要太冷或太熱,尤其不建議貿然嘗試冷熱溫差極大的三溫暖,否則泡熱水時全身血管擴張、血壓下降,突然起身容易發生站立性低血壓暈倒,且對血管造成過大的刺激。
來源:早安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