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腳一旦出現這5種異常,十有八九是血管堵了!小心拖成大病
65歲的李阿姨總感覺自己右腿發沉,走一段路就酸痛得厲害,休息會兒又能繼續走。她以為是最近幹活太累,就沒當回事。直到有天腿腫得老高,皮膚髮紫,連鞋子都穿不上,這才去醫院檢查。
結果發現是下肢靜脈血栓,幸好送醫及時,經過治療才轉危為安。醫生表示李阿姨平時愛吃油膩食物,還不愛運動,這些都是血栓形成的誘因。
關注醫食參考成為養生達人
手腳一旦出現這5種異常,十有八九是血管堵了
1.手腳冰涼,哪怕天熱了也暖和不起來
「氣血不順,寒氣上身」,尤其是天氣暖和了手腳還冷得像冰疙瘩,多半是血液循環出了問題。血管堵了,氣血到不了手腳指頭,溫度自然就上不去。有人就問了:「我這是不是體寒啊?」其實中醫說的「寒」分內外兩種。要是單純體寒,泡泡腳、喝點熱乎的補湯還能緩解,但要是血管堵了,光靠外部保暖根本沒用。
調理方法——溫陽通絡:用附子、桂枝、生薑這些中藥材,再配合針灸按摩,讓血液流通更順暢。飲食上多吃點溫性食物,比如紅棗、枸杞,常喝生薑茶,既能活血又能暖身子。
2.走兩步就累,腿腳總是酸痛
走幾步路就累得不行,腿腳酸痛得厲害,這種情況叫「間歇性跛行」,中醫講這是「筋脈沒養好」。血管堵了,下肢供血不足,走路的時候肌肉缺氧,所以會又酸又沒勁。歇一會兒,血供上來點,又能接著走了。「肝管筋,腎管骨,筋骨全靠血來養」,腿腳酸痛就是氣血供不上筋骨,這是身體在提醒你血管可能出問題了。
調理方法——舒筋活血:用黃芪、當歸、丹參這些中藥,能改善血液循環,減輕腿腳酸痛。也可以試試艾灸、拔罐這些外治法,重點刺激腿部和腳底的經絡,讓氣血暢通起來。
3.手腳老是發麻,感覺木木的
偶爾麻一下可能是睡覺姿勢不對,如果手腳經常發麻、冰涼,那可能是「血脈瘀阻」。中醫說「血不養筋,筋沒滋潤就發麻」,嚴重的話血管堵塞還會壓迫神經,麻木感會順著手臂或大腿往上擴散。如果糖尿病患者手腳發麻,可能是血糖高傷了血管。
調理方法——健脾祛濕:用薏米、茯苓、白朮這些藥材,把體內濕氣清一清。也可以試試針灸,扎扎合谷、足三里這些穴位,能緩解麻木感,讓經絡更通暢。
4.腳的顏色不對勁,傷口一直不癒合
如果腳變成青紫色、發黑,或者有傷口一直不癒合,說明血管堵得厲害,已經影響到供氧了。中醫叫「瘀血阻絡」,就是說血液流通不暢,皮膚得不到氣血滋養。如果不重視,嚴重的話組織會壞死,甚至可能要截肢。中醫常說「防病於未然」,這些異常的顏色和傷口,就是身體在拉警報呢。
調理方法——活血化瘀:比如丹參、川芎、赤芍等中藥。平時也可以練練八段錦、五禽戲這些傳統氣功,能促進血液循環,改善手腳末端的供血情況。
5.手腳腫得厲害,一按一個坑
有些老年朋友坐久了或水喝多了,手腳會有點腫,起來活動活動就消了,這是正常的。如果突然發現單側手或腳腫得老高,皮膚綳得發亮,按下去凹坑半天彈不回來,還能看見青筋鼓起來,皮膚顏色變得青紫或煞白,這很可能是靜脈血栓或者淋巴迴流出問題了,血液卡在肢體末端,排不出去。
調理方法——利水消腫、活血通絡:可以用點澤瀉、茯苓、益母草這些中藥材,幫身體把多餘的水分排出去。也可以試試中藥泡腳,加點艾葉、紅花,讓血脈活絡起來。別總癱著不動,多抬抬腫脹的手腳,促進血液迴流。如果腫得太厲害,抓緊去醫院。
4招養好你的血管
1.飲食記住”三色原則”:每天吃紅色(如西紅柿)、黃色(如玉米)、黑色(如木耳)食物。
2.運動學”踩縫紉機”:坐著抬腿做蹬車動作,每天3組,每組50次。
3.控糖控壓要嚴格:血糖像”血管腐蝕劑”,高壓像”水管增壓泵”。
4.定期做血管超聲:50歲後每年查1次下肢血管。
來源:老趙這有事兒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