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佛研究:牛奶每周超過這個數 肝癌風險增加
最近,一份來自哈佛大學的研究,再一次把牛奶送上了輿論的風口浪尖。
牛奶喝超這個量,肝癌風險激增
2025年4月,哈佛大學研究團隊在《美國臨床營養學雜誌》上發表了一項有關乳製品的研究,這項前瞻性隊列研究對485931人進行了長達15.5年的隨訪。
結果顯示:每周喝14杯(240ml)以上高脂牛奶,慢性肝病死亡風險較不喝的人高103%。
相當於每天喝2杯,死亡風險翻一倍多。
不僅如此,只要喝高脂牛奶,即使每周少於3.5杯(約840ml),肝細胞癌風險也會增加45%。
牛奶如何成了致癌幫凶?
研究人員分析,認為牛奶的「致癌風險」很可能是下面幾個因素造成的。
原因一
IGF-1
IGF-1也叫類胰島素生長因子,能刺激細胞異常增殖。
攝入高脂乳製品時(全脂奶、乳酪、奶油、黃油、煉乳等),人體會分泌更多IGF-1.這可能給細胞癌變創造了更多機會。
原因二
飽和脂肪酸
高脂乳製品的飽和脂肪酸含量不低,它可能通過激發炎症因子的釋放導致肝臟出現慢性炎症。
這種炎症環境會刺激肝星狀細胞,並進一步引發肝組織纖維化,肝纖維化繼續發展,很可能導致肝硬化,甚至是肝癌。
原因三
高劑量雌激素也可能促進癌細胞增殖。
雖然乳製品中的含量不高,但長期攝入也可能對肝病患者造成影響。
特別是高脂乳製品,由於雌激素是脂溶性激素,因此含量會比低脂乳製品高,肝病患者(代謝能力差)尤其要警惕。
牛奶還能不能喝?
別急,該喝還得喝,哈佛的研究屬於流行病學觀察性研究,只是指出了牛奶與肝癌可能存在的潛在關聯,無法證明絕對的因果關係,所以並不說明喝牛奶就會得癌症。
比如喝牛奶多的人,也許同時吃更多加工食品,或喝更多酒增加了致癌風險,因此真正的致癌因素是不是牛奶還無法蓋棺定論的。
反之,牛奶的營養貢獻才是板上釘釘的!
其富含的鈣和優質蛋白,能促進肌肉修復、強化骨骼與牙齒,幫助預防佝僂病、骨質疏鬆等疾病;鉀、鎂等礦物質有助於調節血壓,降低心血管疾病風險。
即使某些成分存在疑點,但科學地喝能在很大程度上控制風險。
所以牛奶該喝就喝,只是要注意4點!
1
攝入要適量
根據《中國居民膳食指南》推薦建議每天攝入300-500g牛奶或乳製品,純牛奶約1.5盒/袋(200ml),酸奶約3盒/袋(100g),奶粉約1.5小包(25g)。
2
選擇適合的奶
低脂和脫脂純牛奶不僅營養全面,還能控制飽和脂肪酸和膽固醇的攝入,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前文所述的高脂奶癌症風險。
非常適合普通成年人,尤其是三高者和減肥者。
但對於青少年、兒童來講,生長發育需要充足的脂肪提供能量,因此全脂奶更合適。
而孕婦和老年人對鈣的需求更高,可以適當補充高鈣乳製品,預防並緩解骨質疏鬆的癥狀。
如果乳糖不耐受,可以選擇零乳糖乳製品或者植物奶(豆奶、燕麥奶等)。
3
不要煮沸喝
牛奶直接喝就是最好的方式。
如果腸胃不好,可熱熱再喝,記得把溫度控制在60-70°,不要煮沸,高溫易使牛奶中的維生素A、B、D等多種熱敏性營養物質流失。
4
不用牛奶送葯
尤其是鐵劑和氟喹諾酮類藥物,還有洋地黃類強心藥、降壓藥、甲狀腺葯、抗生素等藥物,都不要和牛奶一起吃。
輕則藥效打折,重則出現心率失常、血壓驟降等嚴重後果。
沒有哪種食物是完美無缺的,與其被沒有實錘的致癌風險嚇退,不如科學看待,理性選擇吧。
來源:名醫在線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