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苔、水腫、尿少…濕邪惹禍!醫:山藥、紅棗健脾排濕

2018年01月16日 21:35 簡體 正體   評論»

山藥(圖片來源:Flickr/by 天問)
(圖片來源:Flickr/by 天問)

記者/主持人:李 智

早安健康/馬可迅(中醫主治醫師)發布:內濕──濕濁內生

內濕即濕濁內生,是指由於脾的運化功能、輸布津液的功能有障礙,從而引起水濕、痰濁蓄積停滯的病理狀態。因為「脾主運化」,負責把飲食轉化成營養物質,然後輸布到的其他地方,並把多餘的水濕代謝出體外。

如果脾的運化輸布功能出現問題,那麼本來要被散布的精微,就有可能在身體里,反而變成「糟粕」,即痰濕,比如過多的膽固醇、甘油三酯,所以有雲「肥人多痰」,多半是因為脾虛生濕。

內濕,多因素造成體態肥胖、痰濕過盛、或因吃太多生冷、肥美的食物,傷了,於是水液不化,聚而成濕,停而為痰,留而為飲,積而為水。因此,脾的運化失職,是造成濕濁內生的關鍵,正如《素問.至真要大論》說:「諸濕腫滿,皆屬於脾。」

脾主運化靠的是脾陽,脾陽又和腎陽緊密聯繫,所以,腎陽虛衰時,也必然會牽連影響到脾的運化,從而導致濕濁內生。反之,由於濕為陰邪,濕濁內困太久,又會反過來損及脾腎之陽,造成惡性循環。

濕性重濁黏滯,會阻遏氣機,臨床上濕邪阻滯部位的不同,表現出來的癥候也不一樣,比如濕邪侵犯上焦,就會出現胸悶咳嗽;濕邪阻滯中焦,就會脘腹脹滿、食欲不振、口黏、口膩或口甜,且舌苔較厚膩;

濕邪如果滯留下焦,就會出現泄瀉,甚則少尿、無尿;水濕浸淫在皮膚肌腠之間,就會發為;濕邪滯留在經脈之間,身體就會像被濕布纏裹住了一樣,肢體沉重,難以屈伸。

山藥,補虛健脾,脾虛救星

山藥為薯蕷科植物薯蕷(Dioscorea opposita Thunb)的乾燥根莖。各地多有栽培,其中又以河南產者最好。以身干堅實、粉性足、色潔白、味微酸者為佳。

?性味與歸經:甘,平。歸脾、肺、腎經。
?功能與主治:補脾養胃,生津益肺,補腎澀精。用於脾虛食少,久瀉不止,肺虛喘咳,腎虛,帶下,尿頻,虛熱消渴。

山藥最初記載於《神農本草經》,名薯蕷,並被列為上品。

主傷中,補虛羸(音同雷),除寒邪熱氣,補中益氣力,長肌肉。──《神農本草經》

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將其功用概括為「益腎氣,健脾胃,止泄痢,化痰涎,潤皮毛」五個主要方面。

山藥性溫味甘,溫補而不驟,微香而不燥,是葯食兼用的佳品。臨床上可用於治療脾胃虛弱證,增強小腸吸收能力。還具有調節免疫功能、改善消化功能、降血糖、降血脂、延緩衰老、抗腫瘤、抗突變、促進腎臟再生修復等功能。

山藥還可製成山藥片、山藥罐頭、山藥粉等產品。另外,山藥粥、山藥面、山藥羊肉湯、拔絲山藥、山藥燴時蔬等,也都是簡便易行的山藥烹製法。家中可以常煮些山藥粥,能夠治療脾虛食少、腹瀉、消瘦。

名詞解釋:

虛羸:即虛弱,中醫形容病人體虛,其實虛羸是一種泛指,包含氣虛、血虛、氣血兩虛、陰虛、陽虛、陰陽俱虛等,需要臨床辨證,才能決定是何種虛,要如何補。

,補氣養血,婦人良品

大棗是鼠李科植物棗(Ziziphus jujuba Mill)的乾燥成熟果實。又名。秋季果實成熟時採收,曬乾。

?性味與歸經:甘,溫。歸脾、胃、心經。
?功能與主治:補中益氣,養血安神。用於脾虛食少,乏力便溏,婦人臟躁。

紅棗味甘,性溫,為補脾胃要葯,能潤心肺,補五臟,豐肌肉,悅顏色,生津液,治虛損??其甘能補中,溫能益氣。
──《本草求真》

大棗歷來為補養佳品。女性狂躁抑鬱,心神不寧等,飲用甘麥大棗湯(由大棗、甘草、小麥製成),即可起到養血安神、疏肝解郁的功效。

大棗還常被用於藥性劇烈的藥方中,以減少烈性葯的副作用,並保護正氣。如「十棗湯」中,用大棗緩解甘遂、大戟、芫花等瀉藥的毒性,保護脾胃不受傷害。

但是大棗食用過多會助生痰濕蘊熱,所以痰濕偏盛、愛上火、初期、患者最好少吃或不吃。

名詞解釋:
臟躁:婦女精神憂鬱,煩躁不寧,無故悲泣,哭笑無常,喜怒無定,呵欠頻作,不能自控者,稱臟躁。與更年期綜合征相類似,本病發病原因多由於臟陰不足,導致虛火妄動。

平素宜服滋陰潤燥之品,忌服辛苦酸辣之物,生活要有規律,避免緊張和情緒過激,保證充足的睡眠時間,心情要開朗,愉悅。必要時可配合精神心理療法。

十棗湯:為攻逐水飲的方劑,具有強烈的瀉下逐水作用,由芫花、大戟、甘遂、大棗四味葯組成。其中大棗用量最大,且以之命名,這是因為甘遂、大戟、蕪花都是有毒的瀉下藥物,需要大棗緩和制約三葯的毒性,顧護脾胃。

歡迎您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