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戳到痛點】圖解新手必學 12 大養生穴 在家就能「對症解痛」

2018年06月03日 11:29 簡體 正體   評論»

《VO》導讀:

滑手機滑到眼花、頸椎病,久站導致足跟痛,頭痛、、耳鳴,

軀幹四肢的酸、痛,感冒、鼻塞、排便問題,乃至於各種代謝病、婦女病,《零基礎學艾灸》全圖解,讓你直接對照癥狀,選對穴位,解決病痛。

(責任編輯:戴相文)

文/孟獻威

百會穴,醒腦開竅(歸經:督脈)

取穴:在頭部正中線上,兩耳尖連線的中點處,按壓有一凹陷。

功效:昇陽益氣、清頭醒腦、安神鎮靜。

廣告

主治:頭痛、頭暈、中風、半身不遂、心煩、驚悸、健忘、神經衰弱、耳鳴、耳聾、鼻塞不通、痔瘡、脫肛及臟器下垂等。

足三里穴,延年益壽(歸經:足陽明胃經)

取穴:膝關節彎曲成直角,外側膝蓋骨下方的凹陷,再往下4橫指處。

功效:善補胃氣不足,除寒消脹、降逆和胃、利濕導濁。

主治:以消化系統疾病為主,對循環系統、呼吸系統、泌尿生殖系統等病症,如噯氣、腸鳴(按:為一種癥狀,而非疾病。指腸在蠕動時,腸管內氣、液體跟著流動,而產生的斷續咕嚕聲)、吐瀉、下肢腫痛、遺尿、、中風癱瘓、蕁麻疹、、坐骨神經痛等,皆有良好的治療效果。

三陰交穴,養血補氣(歸經:足太陰脾經)

取穴:手4指併攏,小指下緣靠內踝尖上,食指上緣所在的水平線與小腿骨交點就是三陰交穴。

功效:滋陰健脾、調經活血、疏通淤滯。

主治:消化系統和泌尿生殖系統病症的常用要穴。常用於治療脾胃虛弱、不思飲食、腹脹腸鳴、、崩漏(按:子宮異常出血,月經周期紊亂)、月經不調、、遺精、遺尿等。

命門穴,補腎固本(歸經:督脈)

取穴:腰部,位於肚臍水平線與後正中線交點,按壓有凹陷處。

功效:能夠壯陽固脫、補腎、引火歸原、調和陰陽。

主治:身熱如火、水谷(泛指食物)不化、寒熱瘧疾、腰腹痛、小便頻數、小兒驚癇、耳鳴、痛經、赤白帶下、陽痿、遺精、痔瘡、水腫、遺尿、神經衰弱等。

曲池穴,清熱解毒(歸經:手陽明大腸經)

取穴:正坐,輕抬手臂,屈肘將手肘內彎,當肱骨外上髁與肘橫紋連線中點處即是。

功效:清熱解表、祛風除濕、舒筋利節、調和氣血。

主治:外感、熱病、肘中痛、半身不遂、上肢麻木、遍身、瘙癢、胸中悶痛、扁桃體炎、咳嗽、高血壓等。

內關穴,理氣止痛(歸經:手厥陰心包經)

取穴:在腕橫紋向上3橫指,2條索狀筋之間凹陷處,就是內關穴。

功效:寬胸理氣、寧神和胃、疏通三焦,有清泄三焦與心火之力。

主治:心絞痛、心律不齊、頭痛、失眠、眩暈、嘔吐、中滿(氣阻滯於內而胸腹脹滿)痞脹(鬱結脹悶)、脾胃不和、臌脹、呃逆、虛勞(又稱虛損,概括所有因五臟諸虛不足,而產生的疾病)、黃疸、急、胃痙攣、無脈症等。

中脘穴,健脾益胃(歸經:任脈)

取穴:在上腹部,正中線上,肚臍向上5橫指處。

功效:強胃健脾、化濕理中(調理中氣)、昇陽益氣。

主治:是治療腸胃病最常用的穴位之一。常用於治療飽食不化、嘔吐、消化不良、腹痛、腹脹、吐酸、泄瀉、便祕、黃疸、失眠、臟躁(更年期綜合症)、子宮脫垂、高血壓等。

氣海穴,補益元氣(歸經:任脈)

取穴:在下腹部,正中線上,肚臍向下2橫指處,即是氣海穴。

功效:能補益腎臟、固元氣、回生氣、壯腎陽。

主治:胃脘痛、腹脹、臍下冷痛、水腫、大便不通、小便赤澀、赤白帶下、、月經不調、痛經、遺精、陽痿、小兒遺尿、高血壓、失眠等。

關元穴,培元固本(歸經:任脈)

取穴:在下腹部,正中線上,肚臍向下4橫指處,即是關元穴。

功效:灸此穴以培補真元之氣、填精、滋陰、補陽、活血。

主治:諸虛百損、臍下絞痛、冷氣入腹、腹脹、脫肛、夜夢遺精、白濁、五淋、七疝、婦人帶下、經脈不通、產後惡露不盡、血冷月經斷絕、尿頻、遺尿、癃閉(小便不通)、高血壓、神經衰弱等。

大椎穴,清熱解表(歸經:督脈)

取穴:當低頭時,頸後與肩平處,出現一個高突(第7頸椎),其下即大椎穴。有的人出現2個高突,用手指按在隆起的最高點,輕輕搖頭,手指下有移動的感覺,是第7頸椎。

功效:清熱解毒、昇陽益氣、調和營衛。

主治:頭痛、頸項強痛不得回顧、肩背痛、腰肌痛、痹症(以關節疼痛為主的全身性病變綜合症)、痿症(肢體筋脈遲緩,手足痿軟無力)、發熱惡寒、咳嗽上氣、嘔吐、黃疸、、神經衰弱、蕁麻疹、濕疹等。

湧泉穴,清腦醒神(歸經:足少陰腎經)

取穴:卷足,在足底前1/3處,可見有一凹陷處,按壓有酸痛感處,即是湧泉穴。

功效:通頭貫腦、除寒熱厥逆、清神醒志、開竅、回陽救急。

主治:若有休克、中暑、病、小兒驚風、頭頂痛、舌干、咽腫、心煩、心痛、小腹痛、腰痛、足心熱、身熱、心中結熱、咳嗽、癃閉(小便不通)、風疹、高血壓等症,可灸此穴。

膏肓穴,散熱止咳(歸經:足太陽膀胱經)

取穴:低頭屈頸,頸背交界處椎骨最高點向下推4個椎體,旁開4橫指處。緊貼肩胛骨內側緣。

功效:補虛勞傷、固氣益損、止嗽定喘。

主治:肺結核、骨蒸盜汗、吐血、咯血、哮喘、四肢倦怠、頭暈目眩、健忘、嘔吐、癰疽發背、支氣管炎、胸膜炎、神經衰弱等。

來源:VO 生活悅讀

歡迎您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