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診治疾病與古人的「天人合一」思想

2019年02月09日 13:28 簡體 正體   評論»

”思想也是整體觀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醫防病需要遵循的重要原則。成

“天人合一”是我國哲學史上重要的內容之一,構建了中華傳統文化的主體。千百年來,作為一個法則,用以指導人類社會生活實踐。“天人合一”思想認為,人和自然在本質上是相通的,一切人事均應順乎自然規律,達到人與自然和諧。

“天人合一”思想也是中醫整體觀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醫診治疾病和養生防病需要遵循的重要原則。成書於春秋戰國時期的《黃帝內經》就依據“天人合一”思想中的“天地同律”原則創建了“五運六氣”曆法,把時間、氣候演變和人體生理現象結合起來,指出人與天地時空存在隨應而動和制天而用的關係。

“天人合一”指導中醫療疾

對四時之性,《》里有“春生、夏長、秋收、冬藏”的總結。對人之於四時之變,也有“故智者之養生也,必順四時而適寒暑”的說法。用通俗的話說就是:人是中的一分子,與花草樹木,魚蟲鳥獸沒有區別,只有順應自然的變化,才可以健康生長,如若逆天地而行之,就會自取滅亡。

中醫診治疾病也離不開“天人合一”思想。有經驗的中醫,一定會考慮到天時和地域特點對疾病發生髮展和轉歸的影響,把大自然對人體的致病因素考慮進去,準確辨證辨病,選擇合適的治療方葯。比如同樣是中暑,中醫把在日光下暴晒致中暑的診為“陽暑”,而把因吹空調等受寒邪而導致機體散熱困難引起的中暑叫“陰暑”,充分考慮了自然因素。兩者在治法上不一樣,前者可喝綠豆湯解暑,後者則需要喝生薑湯或香薷散解暑。

依四時而養生

就養生保健而言,“天人合一”的思想更是重要的指導原則。一般來說,養生都要順應季節的變化。比如春天轉暖,萬物生髮。起居應與春天同步,“夜卧早起,廣歩於庭”。飲食應以溫熱清淡養陰之品為主,忌發物,春補宜以清補為主,不宜大寒大熱之補品;夏天是陽氣最盛的季節,萬物生長到極致,暑熱難耐。此時起居宜“夜卧早起,無厭於日”,飲食宜清淡,適當加清熱解毒之品。若進補,則以滋陰補氣為主,不宜過多溫補和滋膩厚味之品;到了秋天,陽氣漸收,陰氣漸長,此時人體也應順應四時變化,以防燥養陰,滋陰潤肺為主。起居宜“早卧早起,與雞俱興”,飲食宜甘潤,滋補宜少辛增酸,選沙參、川貝、麥冬、百合等潤肺滋陰之品比較好;冬天,天寒地凍,萬物潛伏閉藏,寒邪易傷人體陽氣。此時,起居宜“早卧晚起,必待日光”,斂陽護陰,飲食宜溫熱昇陽之品,可選韭菜、桂圓、甲魚,羊肉等。

日常運動也應遵循天人合一原則。立春時節不宜進行高強度運動,以免過度運動傷陽氣;立夏時節運動量要減少,以免暑熱運動過度大汗傷津傷陽;立秋運動需防和肺燥,所以運動量也不宜過大,但秋天可以進行一些耐寒鍛煉;立冬運動需要等候日出,不可早起出門就鍛煉,同時也要防止大汗傷身。

由此可見,大自然與人是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人受制於大自然,所以要考慮並順應自然的變化,這才是聰明醫生的診治思路和聰明人的養生智慧。

來源:中醫中藥網

歡迎您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