衰老——人類與生俱來的恐懼

2019年09月24日 9:48 簡體 正體   評論»

人體儘管存在著複雜的維護、更新、修復和防禦機制,但系統的衰老仍在發生。不過,雖然衰老是所有與年齡有關的的常見原因和風險因素,但衰老本身不能被視為一種疾病。例如被定義為一種疾病,但吸煙不是疾病,因為雖然吸煙是肺癌的危險因素,但並不總是導致肺癌。

對衰老的不同理解——作為疾病還是作為增加疾病發病機會的生理過程——會對預防和干預策略產生不同影響。如果衰老被認為是一種疾病,那麼原則上就是可的,並在理想情況下可實現無疾病狀態(長生不老)。如果將衰老理解為進化意義上的生命漸進過程,衰老就是一種必然的生理現象,不能被視為疾病。觀念的改變決定了我們對待衰老的態度以及採取的行動,後一種看法就是將抗衰老治療轉化為實現。老齡化干預如果以健康為導向,那麼對此過程的有效表述就是保持健康、實現健康老齡化、積極面對老齡化等。不把衰老當作疾病去“治療”,不僅和醫療問題分隔開來,同時還解決了倫理問題,具有積極的社會意義。而對任何定義明確的疾病,無論患者年齡大小,對疾病的治療和在管理上的努力是社會文明程度和民眾倫理道德的反映。

現代生物學和對衰老和長壽的機制有了一定了解,從細胞水平到個體水平都有相對明確的描述。但健康是什麼?對普通民眾來說,健康通常是指無疾病狀態,或者作為一種模糊的內心感受來描述,缺乏客觀的標準。健康被普遍接受的學術定義是“完全的生理和心理”。世界衛生組織把健康定義為“完全的身體、精神和社會福祉狀態,而不僅僅是沒有疾病”。因此,務實和現實的健康定義被表述為具有充分的身心獨立性。健康可以通過測量一系列功能建立客觀標準,如血液指標和血壓指標等。要注意健康和“生活質量”的區別,後者是基於文化、環境和其他心理以及社會因素形成的主觀概念,可以獨立於生理或健康標準而存在。

目前,大多數生物醫學研究受到以疾病為導向的思維的驅動(或作影響和壓力),一些從事老年醫學的醫生和研究人員也不得不屈從這種壓力而把衰老當作一種疾病。比如,只有把衰老定義為一種疾病,才能讓政府部門、企業和投資者關注並給予支持。近百年的現代醫學和生物學的研究進展表明,以疾病為導向的思維不能有效地解決衰老和長壽的問題。衰老引起的健康問題沒有其他明確的致病因素,可以通過關注健康機制而不僅僅是疾病管理和治療來更好地解決。不以健康為導向的預防策略,而是以疾病為導向的衰老研究和治療方法,在經濟、社會和民眾心理上都具有不可延續性。

對衰老的不正確認識會導致一系列問題。把衰老當作疾病,會滋生出許多抗衰老的虛假概念,出現一大批自稱的養生專家和長壽大師,他們給出形形色色不切實際甚至有害健康的干預措施和產品。不把衰老定義為疾病,那些清除自由基、延緩甚至逆轉衰老的養生保健品就失去了存在的重要依據。

總之,把衰老視為疾病會導致不良社會影響和混亂的民眾心理,比如過分強調延長生命的重要性,增加了對死亡的恐懼和對“長生不老”不切實際的期望,以及在這些心理活動驅使下採取的不惜一切代價避免衰老的行動。

來源:紀小龍醫生

歡迎您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