癌字三個「口」壓垮一座大山 管住嘴是防癌第一關

2020年02月01日 12:12 簡體 正體   評論»

俗話說,病從口入。其實,有些癌症的發生的確和飲食習慣、飲食結構有著密切的關係。

今天,我們就3個「吃」出來的癌症,和大家解析其發病原因,並告訴大家早期發現的「利器」,達到更好的預後效果。

-癌症種類:

-致病基因:紅肉進食過多

-應對策略:早期篩查

癌包括,是我國惡性腫瘤發病率上升最快的腫瘤之一,在經濟發達的城市,大的發病率日益上升,這與我們當下的飲食過剩、紅肉進食過多有著密切的關係。

大腸癌是一種生活方式癌,如長期喜歡進食紅色的肉,比如牛肉、豬肉、羊肉、動物的內臟等高膽固醇食物,將大大增加罹患大腸癌的風險。

因為人體在消化這些高膽固醇食物時,產生的膽酸的代謝產物和膽固醇的代謝產物增多以及可造成腸腔內厭氧菌增多,這些因素對大腸黏膜上的腺瘤會有強烈的刺激作用。如果人們一直不改變飲食習慣,人體經過5~10年的刺激和發展,大腸黏膜上的腺瘤會發生癌變,最終形成大腸癌。

對於偏好紅肉的市民,應該逐步逐量地減少紅肉的攝入量,多吃各種新鮮蔬菜,特別是豆角類的蔬菜,加大含鉀高的果膠類水果諸如香蕉的攝入比例,這些都有利於抑制致癌物質在體內的停留和形成,高纖維食物的攝入又能加速腸的運動,減少致癌物對腸壁的損害。飲食習慣的改變將能極大地降低大腸癌的患病風險。

同時,早期的篩查也將更早更有效地發現癌變,為取得良好的治療效果創造機會。其中腸鏡是大腸癌篩查最為有效的一把利器。對於普通人群建議,50歲之後每5年應做一次腸鏡檢查。有大腸癌家族史的高危人群建議,40歲左右開始接受大腸癌的篩查,平均每3~5年接受1次普查。

-癌症種類:

-致病基因:幽門螺桿菌

-應對方略:抓住「蛛絲馬跡」

全世界胃癌高發的主要地方在亞洲,中國的發病率也非常高,佔了全世界的40%左右。

許多胃癌的患者都是一些慢性的胃炎患者,他們存在三餐不規律,喜歡吃辛辣和腌制熏烤類的食物等情況。

其實,和胃癌的發生有著密切的關係。現代醫學已經證明,幽門螺桿菌和胃癌也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幽門螺桿菌的感染和我們中國人的飲食文化有著一定關係,因為幽門螺桿菌是通過唾液傳播的。因此,我們建議分餐制或者使用公筷,這樣能夠可以更好地避免幽門螺桿菌的感染。一旦在檢驗時發現幽門螺桿菌是陽性的話,一定要及時清除幽門螺桿菌,掃清導致癌變的「禍根」。

目前,西方胃癌治療後5年生存率要遠高於中國,這就要求我們在改變飲食習慣的同時,增加對胃部普查的意識。

由於大部分早期胃癌病人沒有明顯的臨床癥狀,但仍然有一些「蛛絲馬跡」可以提醒我們,凡是有上腹不適癥狀,如又伴有其他高風險因素比如食慾減退等早期胃癌信號,應該早一點去進行胃鏡檢查,這樣早期發現,將會帶來很好的預後效果。

-癌症種類:

-致病基因:飲食過燙

-應對策略:改變飲食習慣

食道癌的發生與亞硝胺慢性刺激、飲食過燙、糧食和蔬菜中的微量元素缺少有關。同時越來越多的研究顯示,進食過燙與食道癌的發生有著更為密切的關係。

由於人的食道壁是由黏膜組成的,十分柔嫩,只能領受50℃~60℃的溫度,超越這個溫度,食道的黏膜就會被燙傷。若常常吃過燙的食品諸如火鍋、麻辣燙等,就會對口腔、食管、胃內黏膜構成嚴重損傷,往往黏膜損傷尚未修復又遭到燙傷,反覆燙傷可構成淺表潰瘍,招致慢性口腔黏膜炎症、口腔黏膜白斑、食管炎、萎縮性胃炎等病症。長此以往,就會引起黏膜質的變化,以至癌變。

要想遠離食管癌,管住自己的嘴是最為有效的辦法。市民需要改變不良的飲食習慣,戒煙戒酒,不要吃過燙的食物,少吃刺激性食物。少吃酸菜,不吃發酵霉變的食物。多吃新鮮的蔬菜水果,增加機體對營養素、維生素A、維生素C、維生素E、核黃素、葉酸的攝入。

警惕

對於長期吸煙酗酒或者有慢性食管炎伴有不典型增生(特別是重度不典型增生)的高危人群,當出現吞咽食物有遲緩、滯留或輕微哽噎感、吞咽時痛感、食道內異物感等癥狀時應警惕食管癌發病的可能。

免費安卓翻牆APPWindows翻牆:ChromeGo
AD:搬瓦工官方翻牆服務Just My Socks,不怕被牆

來源:大醫本草堂

歡迎您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