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科學院院士陳可冀:一定要把中醫藥融入世界醫學領域

2019年12月09日 11:37 簡體 正體   評論»

「中西醫結合工作,可能需要幾代人的工作,但是一定能成功。」,我國著名中西醫結合內科、心腦血管科專家陳可冀如是說。

陳可冀90了,等於是退休後又工作了30年。「一定要把葯,融入世界的領域。並不是被國際上都承認的,我覺得我做了我應該做的事。我現在還招研究生,今年還招兩個。我不願意休息。儘力吧,能做多少做多少,不要休息下來,儘力而為。」

即將90歲壽辰的陳可冀,仍然每天出現在西苑醫院。病房門口陳可冀的照片,是他80歲那年拍的。在中國中西醫結合發展史上,陳可冀的名字刻在上面整整70年。

1949年,新成立。19歲的陳可冀也做了人生中最重要的一個選擇——學醫。「頭天已經有炮聲隆隆了,福州要解放。第二天一早我想去考試,走到大馬路上的時候,解放軍已經進城了。解放軍就唱『向前向前向前』這個歌,唱著歌進來。隊伍很整齊,我很受激動。當天後來就不能考試了,拖了一個月才入學考試。」

「最早我報的是福建醫,同時也報了北京大學醫學院。因為我家就在福建醫學院的附屬醫院的附近,每天經常要經過那裡。我看見很多醫生護士每天都匆匆忙忙的救治病人,很受無形的影響。我覺得做醫生很神聖。那個時候剛剛解放,家裡能說就不要遠跑了,就在福州面試,留下來了,學的西醫。」

當時,剛剛考上福州醫學院的陳可冀並不知道,此後的70年,他將穿梭於中西兩種醫學之間,並成為中國中西醫結合事業的帶頭人,不斷將其推向世界。

27歲的陳可冀,一頭扎進了中醫的世界。從《黃帝內經》到《傷寒論》,從《金匱要略》到《神農本草經》,從用西醫的眼光觀察局部到用中醫的眼光認識整體。

季節寒暑,晝夜交替。陳可冀開始感悟到祖國醫學天人相應的治病理念,更讓他深感震撼的是這些中醫大家,無一例外展現出的慈悲底色。

蒲老是50年代到中國中醫科學院工作的。他學中醫的時候,老師就告訴他:要準備三個東西,一雙草鞋、一把雨傘、一盞燈籠。作為醫生來說,不管是颳風還是下雨,病人需要,我們就應該到病人身邊去。

陳可冀開始意識到:中西醫兩種醫學、絕不是水火不容的死對頭,而恰恰是共同攜手、對抗病魔的好戰友。

27歲的陳可冀確立了一生為之奮鬥的目標:中西醫結合研究。從此,陳可冀每天要閱讀十餘種中英文報刊雜誌。辦公室經常可以看到他檢索數據的身影,每當在龐雜的資料中發現一點點希望的苗頭,都能讓他興奮不已。盼著盼著,陳可冀等到了一個機會。

根據我國衛生部門統計:每12秒鐘就有一個病人死於。當時,全世界的心腦血管疾病都處於爆發態勢。同一時期,美國等發達國家開始大規模研究冠心病。而在中國,1970年後,北京地區防治冠心病協作組成立。陳可冀代表西苑醫院加入研究組。

在研究期間,陳可冀翻閱了歷朝歷代的醫學古籍。他發現,上至秦漢,下至元、明、清各家學說,都有關於血瘀法的記載。在西醫的眼中,冠心病是冠狀動脈粥樣硬化導致心肌缺血、缺氧,而引起的心臟病。而在中醫的眼中,冠心病就是血液不通、血瘀。

陳可冀和團隊看到了曙光,開始嘗試把中醫活血化瘀的思路,運用到冠心病的治療中。

陳可冀和郭士魁開始嘗試先從16本著作8980種中藥中篩選出150種活血化瘀的藥物,根據療效成分不同,首次將活血化瘀藥物分為三大類:和血、活血、破血,進一步遴選出35種具有確切療效的藥物。

「郭士魁給我講中藥的時候,一味葯一味葯,講了二百多個葯,每天晚上講。他是藥鋪出身的,所以他講得非常好。」

經年苦研,只為送世界一份大禮。

3000個日夜過去,最終優化篩選出由5種中藥,丹參、赤芍、川芎、紅花、降香組成的冠心二號方,開創了以活血化瘀為主治療冠心病的先河。

1981年陳可冀與阜外醫院、同仁醫院等幾家醫院展開了國內第一次中醫藥臨床雙盲隨機對照試驗,十年時間,用活血化瘀治法治療5316例冠心病患者,有效率從70%提高到88%。此後,活血化瘀成為全國中醫治療冠心病的主流治法。

AD:搬瓦工官方翻牆服務Just My Socks,不怕被牆

來源:搜狐健康

歡迎您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