痰的來龍去脈——腎為之本 肺為之器 脾為之源

2020年02月06日 11:04 簡體 正體   評論»

腎為生痰之本,肺為貯痰之器,脾為生痰之源,何解?

說到「痰」,不是學的人往往會想到從口中吐出的「痰」。實際上,中醫學中「痰」的範圍非常廣泛,包括「有形之痰」和「無形之痰」。有形之痰指咳吐而出的痰液。此外,有些疾病如頭目眩暈、、心悸氣短、神昏或癲狂等也可能由痰引起。這種看不見的痰,就是無形之痰。

「脾為生痰之源,肺為儲痰之器」,痰的產生主要與肺、脾兩臟有關。肺主呼吸,調節氣的出入和升降。當邪氣侵襲肺時,容易導致肺內的津液凝聚成痰。脾主運化,即消化和運送營養物質至各臟器。如果濕邪侵犯,或思慮過度、勞倦及飲食不節,都能傷脾而使其失去運化,造成水濕內停凝結成痰。對於「有形之痰」大家可以自己分辨的主要有寒痰、熱痰、濕痰及燥痰等。-

寒痰:痰呈白色,怕冷,喜歡喝熱的,薄白。這種情況多由感受寒邪引起。

熱痰:痰黃黏稠,由熱邪侵肺或先受風寒發高熱數天後,轉化而來,病人怕熱喜歡喝涼的,舌紅苔黃。此時就要清熱化痰了

濕痰:痰為白色稀水樣,病人有身體沉重、容易累或大便稀等症,舌苔薄白或白膩。這是由於濕邪侵入人體(如居潮濕環境),使肺、脾功能失調,或者飲食過於油膩,缺乏運動等導致脾的運化功能失調。

燥痰:痰黏稠不易咳出,病人感覺口鼻咽燥,舌苔薄黃。

因痰從肺出,所以人們多認為肺生痰。但中醫認為,咳痰,非肺之象,而是水行不利之象。那麼即為風不調之象,咳痰即為水不調之象。均非肺之獨病,而是與其他臟腑均密切相關的。-

水代謝,中醫認為由肺、脾、腎三臟所主。水谷入胃後,對人體有生理作用的津液浮游涌溢,輸注於脾,通過脾的運化作用,布散津液到全身。其中一部分津液上輸於肺,通過肺氣的肅降作用,使三焦水道通調,水液得以下輸至膀胱;同時又通過肺氣的宣發作用,以三焦為通道將津液布散於周身。下輸至膀胱中的水液,再在腎的氣化作用下,一部分(濁中之清的部分)上注於肺,潤養肺金,一部分(濁中之濁的部分)化為尿液,排出體外。-

在臨床上,最怕受困,一是氣困(生氣不布),二是濕困。脾臟相當於全身氣機的中央樞紐,負責著水谷的轉輸。如果思慮耗神,元氣受傷,生氣不布,困厄脾陽,或久居濕地,淋雨涉水,外濕內侵,困厄脾陽,則津液轉輸不利,化成痰濕,上輸於肺;同時,脾亦受痰濕之困,愈加重氣困,兩因相纏,脾越虛,痰越多。故有脾為生痰之源,肺為貯痰之器之說。

腎為生痰之本之說,又如何理解呢?因為脾陽根於腎陽,腎陽充足是脾陽健旺的根本。而脾陽健旺是內存的根本,正氣內存則是邪不可乾的保證。

那麼,如何來辨脾生之痰呢?此痰色白稠厚易出,彷彿有從咽喉滑入口中之感,不需用力咳出,故古人常稱此為濕痰嗽,不稱為咳痰。如《萬病回春》卷四言:「濕痰嗽者,有痰,痰出嗽止是也。」-

有聲無痰為「咳」,有痰無聲為「嗽」,有痰有聲為「咳嗽」。-

濕痰嗽,病證名。痰嗽之一。指痰濕壅肺所致之咳嗽,具有痰出嗽止之證候特色。

免費安卓翻牆APPWindows翻牆:ChromeGo
AD:搬瓦工官方翻牆服務Just My Socks,不怕被牆

來源:大醫小說

歡迎您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