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20億人攜帶結核菌 他的工作就是拆掉這些定時炸彈
結核病是人類歷史上最難應對的傳染病之一。全球每年因為結核病死亡的人數是130萬,約有20億人為結核菌攜帶者。
中國每年新髮結核病病例80萬,其中1/10會出現耐藥性。蓋茨基金會一直致力於和合作夥伴聯合起來消除結核病,拆掉這個威脅公共健康的「定時炸彈」。
本文根據蓋茨基金會高級項目官桓世彤在「我是科學家」的演講內容編輯整理。
1.看不見的敵人,看得見的數字
在我們的生活中,對生命產生威脅的事物隨處可見,譬如霧霾,但另外那一部分「看不見的敵人」也讓我們很容易忽略掉,直到付出慘痛代價。病菌就是「看不見的敵人」中的一員,如果我們能看見這些這些病菌,我們就會知道,除了軍隊,還有一支公共衛生的隊伍在保護大家的安全。
首先,「看不見的敵人」是如何被「看見」的?
時針撥回到1882年,來自德國的科學家科赫(Robert Koch)提出了一個大膽的想法:所有傳染病一定有致病細菌,有細菌就一定可以通過科學方法培養,而且植入到動物體內就一定可以讓動物也感染相同的疾病。後來,科赫用這種辦法發現了結核菌,並獲得了當年的諾貝爾獎。
結核病對人類的危害,即使那些最可怕的傳染病如鼠疫、霍亂也應列於其後。
——羅伯特·科赫,於19世紀
作為人類最古老的傳染病,早在7萬年前人類還未走出非洲的時候,結核病就已經出現了。後來,科學家們用基因測序的方式了解到,結核病像HIV、鼠疫、SARS等疾病一樣,最早出現在動物身上,然後傳染給人的。直到現在,依然還有人畜共患的結核病存在,比如牛結核。
一個幾萬年前便存在的敵人,現在看來彷彿還離我們很遙遠,但並不代表著它就此偃旗息鼓、銷聲匿跡。
這種古老的疾病伴隨著我們貫穿了歷史,也無疑造成了巨大的危害,但它又是個成功的隱形敵人——在19世紀以前,人們甚至都不知道它的存在。最主要的原因是,結核菌能夠狡猾地把自己隱藏起來,它不會顯露出很典型的癥狀,還可以在除了頭髮以外的人體各個組織引起疾病。
它可以引起的癥狀或疾病包括咳嗽、腦膜炎、淋巴結腫大,也可以引起佝僂病。
現在,結核病在全球每年會帶走130萬人的生命,這個數字意味著地球上每分鐘就會有三個人因為結核病去世。如果我們只單純地從致病危害來考慮,那麼結核病致死的人數是所有傳染病當中的第一名。
發病人數還要數倍於這個數字:結核病全球每年發病人數是1000萬。同時,在全球70億人中,差不多有1/4的人體內攜帶著活的結核菌,一生中可能有5-10%的機會變成結核病人。
2.結核菌的三大技能
現在,我們來揭穿結核菌的真面目。
這些其貌不揚的結核菌有三大技能來增強它們的「威力」:首先,結核病是一種靠空氣就能傳播的疾病,通過咳嗽、打噴嚏和吐痰的方式,結核病人就可以把細菌傳播到空氣中。考慮到當下人群密集的公共交通,控制結核病的傳播就顯得愈發重要。這是結核菌的第一個技能,「空降」。
進入人體後,結核菌就開始使用它的第二個技能,「潛伏」——我本人稱它為「裝死」。我們之前提到,結核菌是非常狡猾的,它們不會馬上致病,而是要先試探一下載體的免疫抵抗力。如果遇到一個免疫力很強的人,那麼結核菌就會進入休眠狀態,它跟人類相處的悠長歷史令它衍生出了這樣的本事:只要不造成危害,免疫系統就允許它與我們共存;但是一旦宿主的免疫力降低,比如年紀大了、生病了,結核菌就會馬上開始「搞事」,繁殖致病。
第三個技能,「迭代」。「沒有殺死你的,只會讓你變得更強大」,這句話同樣適用於公共衛生和結核病防治領域。具體來說就是結核菌會產生耐藥性,如果沒有把結核病人治好,那麼病人體內的結核菌就會通過變異產生耐葯,「變得更強大」。
3.戰勝結核病治療就是預防
臨床上有無數結核病人,也能夠見到無數病情嚴重的孩子。目前所有中國兒童出生時都會接種兩針疫苗,一針是預防乙肝的乙肝疫苗,一針是預防結核病的卡介苗。其實,卡介苗不能夠預防結核病發病,但能夠預防非常嚴重的結核病,因此卡介苗的接種對於孩子來說是非常必要的。
在疫苗暫時還沒有辦法消除結核病的情況下,我們只能以最快速度發現結核病人,並提供其最好的治療方法,從而避免結核菌的傳播。
在1990到2010年間,診斷只能使用顯微鏡檢測,確診後病人需要服用6個月國家免費提供的板式葯,但是病人的癥狀往往在一兩個月後就得到緩解,繼續服藥反而會出現身體發癢、腸胃不適等副作用,因此許多病人選擇了停葯。
上文提到結核菌的三大技能,非常可怕的技能之一就是「迭代」:一旦停葯,就會形成嚴重耐葯,需要再治療兩年,而且治癒率很低。
過去許多醫生由於擔心病人自行停葯從而導致耐葯,於是自己開展了相應的管理措施,到病人家裡拜訪,「送葯到手,服藥到口,服完再走」,在那個階段為中國的結核病治療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每10年,中國都會做一個全國性的結核病流行病學調查。最近三次的調查數據顯示,中國結核病的發病率不斷下降,尤其是2000年到2010年,發病率降低了一半。
調查結果顯示,新病人(紅色部分)沒有明顯減少,這是由於全球20億的結核菌感染人群會緩慢發病。圖中降得最快的是藍色的部分,意味著已知結核病患者被治癒,而逐漸變少,這就是我們衛生系統所起到的作用。
4.新的挑戰:耐葯結核菌
我們做了10年的工作,降低了一半的疫情,但是與此同時,我們也被警示著,我們的敵人變得越來越狡猾和強大,一個新的挑戰正在愈發艱巨——耐葯結核病。現在,中國的產生了耐藥性病人的數量,大約佔所有結核病人的10%。
2010年,《柳葉刀》上發表了一篇文章:研究者們在印度和巴基斯坦發現了一種超級耐葯菌 NDM-1,對當時所有的抗生素都產生了耐藥性,這個消息如同一記重磅,讓所有國家都很緊張。
那麼,比起超級耐葯菌,耐葯結核病會更厲害嗎
在致病人數方面,每年只有幾百人發病NDM-1被耐葯結核病完全碾壓——耐葯結核病每年有50萬人發病。
在感染途徑方面,超級耐葯菌只會對免疫力特別低下的住院病人產生威脅,而我們不要忘了耐葯結核病的「空降技能」,它通過空氣就能傳播,一個沒經治療的結核病人,一年內大約可以傳染15個人。
在治療方面,超級耐葯菌雖然在被發現的時候「無葯可治」,但是只要新的抗生素被研發出來,兩周時間就可以把病人治好。與之相比,耐葯結核病至少需要3到4種新葯,而且目前而言,最短療程是6個月,有時還會長到24個月。
所以二者的差距已不言而喻,我們一定要找到一個針對耐葯結核病的更好的解決方案。
5.新防控模型保護更多家庭
2009年開始,蓋茨基金會一直和國家衛健委(更名前為衛生部)、中國疾控中心致力於創建一個適合於中國使用的新的結核病控制模型,這個模型包括了政府政策和經費支持、快速診斷工具、病人管理和創新治療方案,幫助我們真正地解決結核菌耐葯的情況。
過去兩個月才能診斷出耐葯結核病,現在兩個小時就可以診斷出來;過去病人要吃一把葯,現在只要吃三四片。
此外,過往醫生要到病人家裡才能夠真正地督促病人服藥,現在我們研發了電子藥盒,每次拿葯都有記錄。醫生可以在每月複診時,了解病人的真實服藥情況,有針對性地對其進行健康教育。
我們的結核病控制模型在浙江、吉林、寧夏三個省共服務9000萬人,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我印象最深的是,有一次我去寧夏,見到了患有耐葯結核病的一家三口,一個媽媽,她的女兒,還有女兒的表姐。媽媽很早之前就得病了,為了治病家裡借了5萬塊錢。後來通過項目篩查,發現她女兒和女兒表姐也得了同樣的病,但是她們家不太可能再借到另外10萬了。我們採取了新的防控模式,我們及早發現了病人,給她們提供了免費的治療,民政部門還給她們每人每年3000塊錢的補助。雖然耐葯結核病只有50%的治癒率,但是這一家三口全都治好了,而且沒有負擔新的外債。我們去採訪的時候,看到她們都非常高興,我就也很高興。
宏觀層面,我們可以看到疫情的下降;微觀層面,我們看到一個個家庭得到了保護。
6.消除結核病科研是關鍵
結核病防治在全球共同的一個目標是2030年消除結核病。
現在全球結核病年遞降率為2%,按照這個概率,100年後才能消除結核病。而在中國使用新的模型將現有工具用到最好的情況下,年遞降率可以達到近10%的遞降率,然而這仍然不足以完成2030年消除結核病的目標。
蓋茨基金會很重要的工作之一,就是跟夥伴們一起研發新的工具,引入新的工具,致力於達到2030年消除結核病的目標。
如果想在2030年消除結核病,我們需要達到17%的年遞降率,需要新的工具引入,包括保證不發病的疫苗、2個月就能治好結核病的方案、更好的預防保護措施等。
現在的電子藥盒仍然需要病人將藥盒帶到醫院,隨著科技技術創新,未來將可能通過無線傳輸使醫生得以隨時了解病人的服藥情況;
新一代的分子診斷工具預計在今年年底或明年年初上市,為及時診斷作出巨大貢獻;
蓋茨基金會和北京市政府、清華大學共同成立了國內第一家非盈利的全球健康藥物研發中心,積極研髮結核、瘧疾等公共衛生藥物,明年將有一個結核病藥品進入臨床實驗。
以上種種都是蓋茨基金會與國內夥伴的共同努力,我們期望在未來的5到8年,能有更好的診斷工具、藥物,甚至疫苗,不僅是在中國消滅結核病,也在全球消滅結核病!
安卓翻牆-禁聞瀏覽器、Windows翻牆:ChromeGo
AD:搬瓦工官方翻牆服務Just My Socks,不怕被牆
來源:知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