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眠會讓大腦毒素排不出 易導致失智症、巴金森氏症
隨著高齡人口逐年攀升,失智症與巴金森氏症人口居高不下,目前長期藥物治療效果不佳且易引發副作用,病患生活品質下降,家人經濟情緒受累,醫療社福照護壓力更與日俱增。近年睡眠醫學研究有多起耀眼的發現,這可能是預防或減緩失智症與巴金森氏症的新解方。
一篇副標題為〈需要睡眠的另一個理由〉的研究報告,從活鼠腦部發現腦脊髓液有沖洗各級神經系統毒素的功能。繁重的大腦神經系統僅佔全身體重2%,靜態能量消耗達全身體1/4,卻獨缺身體其他部位擁有的淋巴排毒系統。
令人驚訝的是,大腦日理萬機後大量積累的毒素(包括阿茲海默症的β-amyloid與濤蛋白;巴金森氏症的α-synuclein蛋白),這套膠細胞淋巴系統(Glymphatics)的沖洗模式,僅在「平和的深睡期」才能進行。而備用毒素沖洗液(腦脊髓液),則生成於規則晝夜節律的白天。(推薦閱讀:熟睡防失智深度睡眠清除腦垃圾)
人類睡眠的時候,剛進入深睡期的大腦血流量瞬間下降,腦容積隨之減少,腦血管旁縫隙因而空出,提供了毒素沖洗液波浪式振蕩的流動渠道。此外,深睡時緩慢腦波反覆從大腦前方,依序振蕩至後方,重新建構感覺、認知與運動的快速通路,並廻旋徘徊于海馬回(暫時記憶儲存部位),與各部位腦回間交互對話,以期將日間學習經驗與記憶,分門別類鞏固歸檔於大腦各區。
由此看來,人類耗1/3的生命在睡眠上,可不是無意義的。在造物者精心安排下,夜眠時腦部任務瞬間轉換,猶如深夜便利超商:理帳、清潔、備貨與上架。這些運作若不能無懈可擊地完成,如何能應付日間龐大的各項需求?
「好好睡覺」這件事比你想得更重要
也就是說,深睡期的大腦,非常驚人的關閉了幾乎所有體內、外訊息的接收與反應,而將任務轉為毒素排除、日間記憶分類歸存,與神經可塑性的活化。
讚歎造物者如此精細與偉大的安排之餘,大禍臨頭之念亦隨之而起。現代社會經年累月晚睡、作息顛倒與睡眠不足,人與大自然悖反,也極可能導致目前原因不明的神經系統慢性疾病,如巴金森氏症、阿茲海默症、小腦退化症。
儘管上述病症仍有遺傳因素,但是毒素排除不完全,長期累積於神經中樞,進而反覆輕度(不易查覺)發炎,引發局部或全面性的腦神經細胞退化,則是後天致病原因。
某些疾病發生後,更加重日夜周期錯亂與睡眠呼吸障礙,導致日間嗜睡、夜晚失眠或全天淺眠、記憶衰退與多樣性自律神經失調,病患又怕冷又怕熱,暈眩或腸胃不適。惡性循環之下,更加速整體功能退化。(推薦閱讀:失眠竟是失智症前兆?)
在這些神經系統慢性疾病病患身上,「睡眠呼吸中止症」、「周期性下肢抽動症」與「快速動眼期行為障礙」十分普遍,應求助於睡眠專科醫師治療。
從生活細節打造優質睡眠
病人自己可以努力的是穩定睡醒周期,日間必須有常態運動,三餐定時定量。日落時分若昏昏欲睡,可用明亮燈光或音樂提神,務必入眠時間才上床。為鞏固有效睡眠,最佳睡眠時間宜在夜間10點至清晨5、6點。睡前溫水浸泡小腿以利體溫下降,或服用助眠藥物如褪黑激素。夜間盡量用暈黃低亮度小燈,較無礙於再度入眠。病人可用顱磁電刺激(repetitive 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rTMS)活化特定腦區,加上認知、平衡、運動、構音、吞咽等相關復健治療,以提升日常功能。
我們都希望長壽,但長壽卻病苦則毫無意義。睡眠障礙常發生在最低危險認知的時刻,寡睡淺眠久了,常讓病人與照護者失去戒心,失智症與巴金森氏症者的家人對病症變化觀察須敏銳,以耐心引導病患配合就醫,矯正病患的作息,強化日常生活能力,才是最佳預防與治療策略。
安卓翻牆APP、Windows翻牆:ChromeGo
AD:搬瓦工官方翻牆服務Just My Socks,不怕被牆
來源:康健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