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種瀕危植物精油造假多 誤用恐造成癲癇及出血
精油市場近數十年來大幅成長,根據統計,到了2022年,全球精油市場規模將高達110億美元,由於需求量激增,也造成某些植物過度開採、甚至瀕臨絕種的危機,但因為市場需求及消費者的教育不夠,無形中造成假精油及摻雜精油的問題。
尤其是很多大廠也有這種做假的情況,消費者要懂得多比較、多參考。常有民眾發現保養品成分表含有這些瀕危植物,這些被濫開採的瀕危植物一旦絕跡,會造成生態的不平衡,同時打著這些名號的業者多數也可能用贗品來欺詐消費者。
舉例而言,今年新冠肺炎流行,有業者以「羅文沙那」(Ravintsara,Cinnamomum camphora)精油充當「羅文沙葉」(Ravensara,Ravensara aromatic)精油販售,兩者英文俗名十分相似,業者強調使用羅文沙葉可增強免疫力,不過,有持續接受教育訓練的專業人士都知道,這兩者是完全不同的植物。
羅文沙葉因開採過度,原產地馬達加斯加已有2年禁止出口,所以有道德及專業把關的芳療品牌不會販售羅文沙葉,更不會有野生的品種。
近來我看到部分業者魚目混珠,以英文極類似的「羅文沙那」當作羅文沙葉販售,中文甚至標榜「羅文沙葉」。如果消費者不熟悉芳療植物的原名及市場而誤用羅文沙那精油,恐將產生健康問題。
羅文沙那≠羅文沙葉安全性天差地遠
雖然羅文沙那也是出自馬達加斯加,但它含高量桉油醇(達50~64.6%),比迷迭香的含量(50%)還高。因此,羅文沙那容易誘發神經系統疾病發作,並不適合幼兒、易抽筋體質、蠶豆症、癲癇及巴金森氏症患者等族群使用,此外,羅文沙那容易造成服用抗凝血劑者出血!不知是業者不慎錯標,還是有意誤導消費者購買。
換個角度思考這個問題,標榜使用瀕危植物的精油,也許是不肖業者可以上下其手賺取暴利的方式。因為每種精油植物都需要大量植物來萃取,舉例來說,生產1磅玫瑰精油需要12,000磅的玫瑰花、1磅薰衣草精油需要250磅的薰衣草、1磅的香蜂草精油需要6,000磅的香蜂草、1磅的檸檬精油需要1,500磅的檸檬。可以看出每種植物產油量不同,平均植物產油率約介於0.03~0.05%,但玫瑰的產油率只有0.006%。
由此可見,大賣場販售的精油即使掛上「有機」,通常也非好品質,過去也曾出現多次混雜的有機產品。千萬不要貪圖便宜,誤認為買到便宜的精油就是正貨,畢竟花大錢上當也大有人在,保險起見最好向有專業知識的管道購買精油。
購買這些瀕危植物精油,請三思
除了羅文沙葉外,以下是國際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IUCN Red List)上的瀕危植物名單:印度檀香 Sandalwood(Santalum album):
檀香能用於安眠及精神耗損、膀胱發炎,但目前建議改用夏威夷或澳洲檀香替代;也可改用奧塔玫瑰,這種萃取法因在收集器有印度檀香,能使精油有檀香氣味,但不致過度開採印度檀香。
花梨木 Rosewood(Aniba rosaeodora)、(Dalbergia abrahamii):
這兩種花梨木是目前最惡名昭彰的造假精油,市面已有快10年找不到優良品質的花梨木精油,如果有,多數是混雜其他精油或含香精。花梨木因富含高量抗發炎及安眠成分—沉香醇(linalool),所以很多保養品標榜含花梨木萃取以吸引消費者。如果你看到保養品含有這個成分,要懷疑業者如何取得這個精油?
目前正統芳療品牌及教學者都用以去除黃樟素的芳樟木來替代花梨木。含高量沉香醇的精油即能減緩呼吸道發炎:例如芳樟木的沉香醇含量達93%以上,跟花梨木相近;再如佛手柑薄荷的沉香醇含量達41%,跟薰衣草差不多,也是效果不差的精油,因此別執著於舊有的芳療書籍配方。
大西洋雪松 Atlas Cedarwood(Cedrus atlantica):
雪松品種有很多,雪松可用於緩和呼吸道過敏及發炎(如支氣管)。目前市面仍有大西洋雪松,但建議可輪流用西北雪松及喜瑪拉雅雪松替代,而且這兩種雪松還能改善水腫、減緩橘皮組織。
乳香 Frankincense:
乳香品種有很多,建議採用人工栽種的Boswellia carterii,目前該品種是芳療常使用的品種,能提升免疫力、緩和悲傷及促進肌膚的修復。
安卓翻牆APP、Windows翻牆:ChromeGo
AD:搬瓦工官方翻牆服務Just My Socks,不怕被牆
來源:康健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