睡眠專家:鬧鐘鈴聲選錯了 可能擾亂你的內分泌
對不少人來說,起床是件和天性對抗的事。而「自然醒」和「被鬧鐘吵醒」,完全是兩種不同的睡眠體驗。
近日,俄羅斯一項新研究指出,錯誤的鬧鈴聲可能給健康帶來負面影響。
《生命時報》結合研究採訪專家,解讀鬧鈴聲對身體的影響,並教你幾個方法輕鬆起床。
受訪專家
北京華信醫院心內科副主任醫師 逯春鵬
選錯鬧鈴聲,可能損害健康
俄羅斯《消息報》近日援引一項最新研究發現,選對鬧鐘鈴聲有益健康,選錯則會對健康不利。
俄羅斯睡眠專家葉蓮娜·查雷娃團隊讓一組參試者將鬧鐘設置成不同類型的鈴聲,觀察其情緒變化情況,並通過血樣檢測評估其皮質醇(壓力激素)水平。
實驗發現,選錯鈴聲不但會破壞情緒,讓人感覺心情更糟糕,還會使體內皮質醇水平升高,對健康產生負面影響;而根據自己情緒狀況選擇「匹配鈴聲」的參試者,精神狀況明顯更好。
研究結果表明,選擇鬧鈴聲應考慮自己當時的精神狀態。
心情抑鬱或悶悶不樂的人:最佳鬧鈴聲應是歡快而有力的曲調;
焦慮加劇的人群:平靜旋律的鬧鈴聲才是最佳選擇。
研究還發現一個有趣的現象,鳥聲或瀑布聲等大自然的聲音都不適合做鬧鈴聲,原因是這些聲音有些過於偏柔,難以叫醒熟睡的人。這種令人放鬆的音樂只適合睡前聽。
長期被鬧鈴驚醒,心臟受不了
每天清晨吵醒你的鬧鈴,不僅讓本就快節奏的生活,顯得局促和緊張,還可能增大疾病風險。
研究顯示,在突然的聲音刺激下,人體的植物神經系統會產生應激反應,表現為體內腎上腺素水平的提高,能使心肌收縮力加強、興奮性增高,傳導加速,心輸出量增多,引起血壓升高、心率加快,同時增加精神壓抑、心臟病的患病風險。
上海睡眠專家施明表示,聲音較大的刺激性鬧鈴容易使人受到驚嚇,引起血管收縮,加快心跳,誘發或加重心臟病、腦動脈硬化、心肌梗死等疾病。由於長期在刺激中容易被驚醒,內分泌系統易紊亂,還可能導致月經不規律、容易出汗等。
最好將鬧鈴設置為節奏較慢、音律舒緩的音樂,而且聲音不能太大。
需要提醒的是,鬧鈴不要放在枕頭旁或下面,要放在距離枕頭1米的低矮傢具上。
鬧鐘響了還睡,擾亂生物鐘
為了保證自己及時起床,你可能會設置多個鬧鐘,一方面減少立即起床的痛苦,另一方面,鬧鐘響起暫停後繼續「小睡」,還可以享受一會兒賴床時光。
據美國科技網站「太平洋標準」報道,如果鬧鐘已經響過了,就不能再睡回籠覺,否則不僅休息不好,反而有損健康。
從睡眠狀態過渡到清醒狀態時,人的呼吸會從16次/分鐘提高至24次/分鐘,心跳加快10次/分鐘,腦電波從8次/秒提高到30次/秒。
鬧鐘響後,人體就會分泌腎上腺素和皮質醇,打斷睡眠周期,喚醒身體。一旦再次入睡,就會影響激素分泌過程;如果反覆被鬧鐘吵醒,生物鐘就會混亂,進而需要花更長的時間蘇醒。
長此以往,起床後就會感到渾身無力、眩暈、沒精神,這種斷斷續續的睡眠還不如不睡。
哈佛大學醫學院的一項研究也證實,如果設置多個鬧鐘,人反覆驚醒後再睡下,可能會導致慢性疲勞。
反覆被鬧鐘「驚醒」,人體就會分泌一種名為「腺苷」的化合物。腺苷含量上升會使人感到愈加睏倦,反而更容易陷入「睡眠-覺醒」循環,難以完全清醒。
建議在鬧鐘響過之後,等1分鐘,使人體及大腦皮層逐步清醒,拉開窗帘或打開燈,有助喚醒身體。
前一晚睡的晚,可以把鬧鈴設晚點;鬧鐘響後身體不適,想睡個回籠覺,最好將鬧鐘延後30~40分鐘。
如何輕鬆「自然醒」?
要想擺脫鬧鐘驚擾的煩惱,就必須調整自己的生物鐘,可以每天在相對固定的時間段休息,保證睡眠時間,在早晨自然醒來。
若干醒來方式中,自然醒最符合身體生物鐘,為了培養自然醒的習慣,大家不妨嘗試以下兩種方式:
調整入睡時間
一個睡眠周期是90分鐘,每晚必須保證5個睡眠周期才能達到7.5小時的睡眠目標。要想達到這個要求,把握正確上床時間十分關鍵。
美國睡眠專家邁克爾·布魯斯博士列出了一個操作簡單且近乎完美的公式:入睡時間=起床時間-7.5小時。
首先應該從清醒時間算起,比如,如果早上五點半必須起床,那麼晚上10點就應該睡覺。
有人認為上床太早很難睡著,其實只要能堅持,睡眠公式對任何人都管用。該公式的關鍵是「起床時間」,如果能保證每晚11點睡覺,次日6點半起床,連續10天以上保持這樣的作息,生物鐘就會自然調準。
睡前給窗帘留個縫
讓第二天的自然光來喚醒沉睡的身體。因為人體對於自然光會有一種本能的反應,自然光線的叫醒作用並不亞於鬧鐘,而且也不會給我們帶來如鬧鐘一樣的突然刺激。
另外,早上醒來睜開眼睛後不要急著起身,可以適當地「賴床」,躺在床上活動一下四肢和頭部,等意識清醒以後再緩緩坐起,慢慢站起來。
V2free機場25%引薦返利:全平台免費SS/V2ray節點+經濟套餐高速翻牆
免費PC翻牆、安卓VPN翻牆APP
來源:生命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