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流性食管炎 怎麼樣才算「治好了」

2020年12月28日 11:39 簡體 正體   評論»

在生活中,有部分經常口述,夜間在睡夢中被肚子里一口酸水嗆醒了,有的說平常也會出現突然返流上來一股酸水,燒的胸部不適,這種就是反流性炎的典型癥狀。

身邊很多病人,就是經常會有這樣的體驗,就經常覺得泛酸,吃點東西就會泛酸,尤其晚上,尤其是吃了一些油膩的,不好消化之後,然後就會有這種泛酸的感覺,尤其是夜間更重,時間長了就會覺得胸骨後的那種燒灼感,有種刺痛感。

這是胃食管反流病的非常常見的癥狀,該病約佔胃食管反流病的30%,但有報道,在我國這個比例高達50.3%。主要分為非性反流病(NERD)、糜爛性食管炎(EE)和Barrett食管(BE)三種類型。

其中,以非糜爛性反流病最為常見,約佔60%;

糜爛性食管炎可合併食管狹窄、潰瘍和消化道出血;

Barrett食管有可能發展為食管腺癌。

我們今天重點說一說糜爛性食管炎(EE)。顧名思義,糜爛性食管炎,就是除了具有燒心、胸疼、反流等癥狀外,還存在內鏡下可見的食管黏膜損傷。

如果長期糜爛得不到修復,有可能發生不典型增生,增加風險。

所謂達標(Treat to Target),是指根據疾病特點及患者需求,預先設定嚴格的治療目標,診治過程中密切監測目標是否實現,及時調整治療方案直到治療達標,以求實現疾病長期管理,降低併發症,改變自然病程。

簡言之,力求最好的治療結果

「達標治療」的理念源於心血管疾病、、類等慢性疾病的治療,近年來,「達標治療」的理念也逐漸應用於反流性食管炎。

反流性食管炎的治療目標是「癥狀緩解、黏膜癒合」。

可能有的人就說了,這兩個條件達標很不容易嗎?我怎麼覺得自己吃了兩個星期的奧美拉唑就好了呢。

呃,你說的這只是癥狀緩解……

作為反流性食管炎患者的你,是否也有過這樣的想法?

「我都吃了兩周的葯了,啥感覺沒有,應該可以停了……」

「啥?要吃8個星期?沒必要吧,要不我先吃滿1個月?……」

「還要複查胃鏡?我啥癥狀也沒有了!就這樣吧。做胃鏡又難受又費錢的……」

質子泵抑製劑PPI,包括奧美拉唑在內的各種XX拉唑)抑酸強效且持久,是治療反流性食管炎的一線藥物。最近又有一個強效抑酸劑——沃克(富馬酸伏諾拉生片),其抑酸效果比質子泵抑製劑更為強大,可以作為胃食管反流的一線用藥。

許多患者在服用一兩周之後就能出現很好的療效,甚至癥狀消失。正因為反流性食管炎癥狀的緩解顯而易見,就導致一部分患者只關注了癥狀,而忽視了黏膜癒合。

但是,研究發現,超過70%的反流性食管炎患者發病時並無反流癥狀。在癥狀緩解的患者中,有超過50%的患者黏膜並未癒合;而黏膜癒合的患者,其癥狀緩解率超過80%,說明反流性食管炎患者癥狀緩解與黏膜癒合並不同步。

癥狀不緩解,反酸、燒心,甚至胸痛、吞咽困難等反覆發作,進一步導致患者睡眠和生活質量降低,影響患者心理狀態,給患者的身心都造成了嚴重的負擔。

黏膜不癒合,可導致多種食管併發症,如食管潰瘍、狹窄和出血、Barrett食管(巴雷特食管,BE)和食管腺癌,且病程持續時間越長,進展為Barrett食管和食管腺癌的風險越高。

因此,反流性食管炎通過達到「癥狀緩解、黏膜癒合」的目標,才能預防併發症,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但考慮到癥狀緩解更易實現,而黏膜癒合更有臨床意義,故應把實現黏膜癒合作為治療的首要目標,這也是癥狀緩解及生活治療改善的基石。

所以啊,對於反流性食管炎患者來說,要治就治個徹底,堅持藥物足療程,堅持胃鏡常複查,堅持達標治療,堅持生活方式干預,就一定會取得良好的結果!

V2free機場25%引薦返利:全平台免費SS/V2ray節點+經濟套餐高速翻牆
免費PC翻牆、安卓VPN翻牆APP

來源:胃腸病科普

歡迎您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