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癌真是「吃」出來的7個壞習慣趕緊改
癌症,是全人類的醫學難題。很多生活中的常見習慣,都與癌症有關,有些甚至是自己一口一口「吃」出來的。例如癌症「最愛」的7個字:煙酒咸霉燙油甜。
遠離它們,真的可以降低癌症的風險。
01
煙:30%的癌症都與吸煙相關
煙草煙霧中含有數千種有害物質,其中已被科學論證可致癌的有69種。
重度吸煙者得肺癌的概率比不吸煙者高5.7倍。
不止是肺癌,30%的癌症都與吸煙相關。
此時此刻,就是你開始戒煙的最佳時機。
02
酒:每18個癌症患者,就有一個是因為喝酒
酒精被國際癌症研究機構明確劃分至1類致癌物中,對人體有明確的致癌性。
根據研究數據:每18個癌症里,就有1個是喝酒喝出來的。
酒精在體內致癌性可謂是「全面開花」,從口腔癌、咽癌、喉癌、食管癌、到肝癌,幾乎囊括整個消化系統。
酒精給女性帶來的風險看起來比男性更大,在美國有16.4%的女性乳腺癌與飲酒有關。
都說要「適量飲酒」,但是,適量飲酒是一種退而求其次的勸導,如果出於防癌或防病的角度,適量飲酒絕對不是好的建議。
更有效更簡單的方法永遠是——滴酒不沾。
03
咸:吃得咸,是非常明確的胃癌因素
僅2019年,全中國有61.2萬人新患胃癌,胃癌死亡人數則達到42.1萬。
根據 Global Burden of Disease2019年的數據,中國胃癌死亡人數佔了其癌症死亡總人數的近16%。(佔比數據來自胃癌、食道癌、結直腸癌、肝癌、白血病等30種癌症死亡數據)
這與國人普遍吃得咸,不無關係。
另外,腌制不當的鹹菜中,亞硝酸鹽也容易超標。這也會間接增加患癌的風險。
中式鹹魚甚至成了著名的致癌物,也在國際癌症研究機構的1類致癌物之列。
口味重,真不是件好事。
04
霉:黃曲霉毒素,增加癌症風險
這裡的「霉」,主要是指花生、玉米、堅果等食物中可能出現的黃曲霉。
黃曲霉毒素在2012年被國際癌症研究機構明確定為1類致癌(明確致癌)。
節儉慣了的人,常會把食物發霉的部分去掉,接著吃剩下的部分,但這樣做對健康很不利。
肉眼看到的霉斑,只是一部分,黴菌產生的毒素其實已經在食物中擴散了。清洗等只能去掉表面的菌絲,內部的毒素卻還沒有去除。
即使是加熱,黃曲霉素也要到280℃以上才會分解,一般的烹調溫度,根本達不到這個水平。
食材,不要一次性買太多,也不要為了省一點點錢,去承擔患癌的風險。
05
燙:65℃以上的熱飲,有致癌風險
超過65℃的熱飲,可能會損傷覆蓋在口腔和食道表面的粘膜,如此日積月累反覆刺激,可能會導致食管癌的發生。
2018年國際癌症研究機構將飲用「65度以上的熱飲」定為2A致癌物,是對人體致癌的可能性較高的物質。
「心急吃不了熱豆腐」,做事不要急,喝湯吃食也不能太著急。在喝熱飲、吃燙食之前,記得吹一吹,涼一涼。
06
油:會產生丙烯醯胺,有致癌風險
一些澱粉食物在高溫油炸的過程中,會產生一些致癌物,比如丙烯醯胺。很多人愛吃的炸薯條、薯片里就有。
已有的一些動物實驗發現,高含量的這類物質會導致癌症。
但國際癌症機構也明確提出目前對於這類物質和人類直接的致癌還沒有更多研究證據,最終將油炸和丙烯醯胺都被定義為2A類致癌因素(可能致癌)。
油炸過的食物是非常香,但記得不要每次吃很多,更不要頓頓都吃。
FDA提出的建議里包括可以考慮將油炸用蒸煮、烘烤等方式替代。
07
甜:多糖的生活易得癌
吃甜食確實能讓心情愉悅,生活甜蜜蜜。
但是,科學研究證實:攝入過多的遊離糖會增加蛀牙、糖尿病、肥胖、甚至心臟病和多種癌症的風險。
更何況,糖尿病和肥胖這兩種疾病本身就是癌症的危險因素。
基因和環境,是決定是否患癌的兩個最主要的因素。
基因是爸媽遺傳的,沒法改變。環境因素,則主要是指生活的大環境情況以及個人的日常習慣。
這些因素中,我們真正能夠改善的,就是個人的日常習慣了。
再強調一次,避免下面這7個字:煙酒咸霉燙油甜
好好生活,不要讓壞習慣「養」出了癌細胞。
全平台高速翻牆:高清視頻秒開,超低延遲
免費PC翻牆、安卓VPN翻牆APP
華人必看:中華文化的颶風 幸福感無法描述
來源:搜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