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癌症高發,是蚝油惹的禍?醫生忠告:這3種調味品,盡量少碰
「你是不是想害死我兒子!」
麗麗和婆婆的關係一直很差,婆婆嫌她天天不做飯不做家務,十分心疼兒子。
一天,麗麗實在是被婆婆念叨煩了,想著給丈夫做頓飯讓他下班回家就能吃上熱乎的。
對著菜譜忙活半天,臨出鍋時加了點蚝油被婆婆看見了,她直接怒斥麗麗說蚝油是致癌物。
婆婆的罵聲讓麗麗氣不打一處來,直接跟她吵了起來,雙方誰也不服誰,到底蚝油會不會致癌呢?
相較於其他國家,中國癌症發病人數名列前茅,不少人說中國癌症高發都是吃出來的。很多常見的調味品也被貼上了不健康的標籤,甚至被認為會致癌,如蚝油、味精、醬油都是「致癌榜單」里較為常見的,然而這些調味品真的會致癌嗎?
•蚝油
傳言稱,蚝油內的谷氨酸鈉在加熱後會生成焦谷氨酸鈉,該物質是一種致癌物,長期食用會增加身體的患癌風險,這是真的嗎?
答案是否定的,谷氨酸鈉在日常其實很常見,很多肉類、蔬菜內都含有。其在加熱到120℃以上時的確會生成焦谷氨酸鈉,但焦谷氨酸鈉並不是致癌物,只是會讓蚝油失去本身的鮮味。
日常真正需要注意的是蚝油開封后要及時冷藏,其內里含有的多種有機酸、微量元素在常溫下容易氧化分解,有被微生物污染腐敗、霉變的風險,長期攝入變質的蚝油,才真正會增加身體的患癌風險。
•味精
味精會致癌的說法主要有兩個,一個是來自於一位美籍華裔醫生,他自稱每次在中餐館吃完飯後會有心跳加速、體力不支以及麻痹感,認為與餐館使用的味精相關。還有個說法則與蚝油的類似,傳言稱味精內的谷氨酸鈉加熱後形成的焦谷氨酸鈉具有致癌風險。
這兩個說法都沒有足夠的科學依據,焦谷氨酸鈉本身也不是致癌物,只是會讓味精失去原本的鮮味而已。
但的確有很多人在吃完味精後會感覺口乾舌燥,渾身不舒服。這很可能是因為攝入了過量鈉元素所致,1g鹽內約有393Mg鈉,1g味精內有136mg鈉,日常添加味精的同時還會加鹽,沒有控制量很可能會導致鈉攝入超標,讓人感覺口乾舌燥,這本身不是味精的問題,不要讓它「背鍋」。
•醬油
傳言稱,醬油內有4-甲基咪唑、亞硝胺等致癌成分,長期攝入會增加身體的患癌風險,這是真的嗎?
正規廠家生產的醬油內容物都有明確的標準,只要是符合標準的,則不會給健康帶來過大的風險。至於亞硝胺成分,是由醬油內的亞硝酸鹽與其他食物內的蛋白質結合生成的,但只要適量攝入醬油,並不會讓身體攝入過量的亞硝酸鹽,也不會帶來額外的致癌風險,對此無需過多擔心。
我們不能盲目拋開劑量談毒性,這是不科學的做法,日常也不要輕信謠言,給自己的生活帶來不必要的影響。
二、這3種調味品,才是真不敢亂用
在生活中,我們真正需要注意的其實是這幾種調味品,非必要情況不建議大家食用。
1、自榨油
不少人覺得自榨油比購買的油更香醇,但自榨油也存在很大的健康隱患。因為自榨油的原材料可能有保存不當變質、發霉的情況,這些變質的原材料或會含有黃曲霉素,導致油脂也被污染。而小作坊沒有精鍊的設備,無法將油脂內的黃曲霉素、雜質等過濾清除,食用後很可能會威脅健康。
2、魚露
魚露其實就是魚醬油,具有很高的鮮美度。但有研究發現,魚露在加工過程中需要發酵,發酵會產生乙酸乙酯,大量攝入會給鼻咽喉、肝臟、腎臟帶來不良刺激,容易誘發腹痛、腹瀉等癥狀,時間長了還可能導致癌變。
3、配製醬油
配置醬油是以釀造醬油為主題,加入酸水解植物蛋白調味液、食品添加劑等製成的液體調味品。這類醬油在生產過程中有一定幾率會出現氯丙醇污染,該物質具有急慢性作用,還有一定遺傳毒性、神經毒性、致癌性。
三、如何分辨調料是否變質?
調味品在開蓋後會不斷與空氣內的微生物接觸,內里的一些營養成分可能會氧化分解,甚至變質。我們該如何去分辨廚房內的調味品是否變質呢?
1、固態調料
如若調料出現結塊、哈辣味、顏色變化或是口感變化,很可能是變質引起。
2、液態調料
液體變得渾濁,有沉澱物或是氣味變得奇怪,都可能是變質所致。
3、半液態調料
調味品有酸腐味,或是下層有明顯的沉澱物,則不要繼續食用。
生活中,建議調味料都不要放在灶火旁,最好是用密封的容器單獨放在陰涼、乾燥的地方,不同的調味品要注意分開存放。
調味品是我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關於它的謠言我們要注意區分,切不可因為莫須有的謠言而影響生活。
🔥法國猶太老闆:神告訴我們,只有一位中國人能救人類
🔥華人必看:中華文化的颶風 幸福感無法描述
🔥解鎖ChatGPT|全平台高速翻牆:高清視頻秒開,超低延遲
🔥免費PC翻牆、安卓VPN翻牆APP
來源:39健康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