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失眠的真相,勸你一定要知道
徹夜難眠、輾轉反側、夜不能寐……這幾個詞一聽就讓人難受——睡不著實在是太折騰人了!甚至還有不少朋友因為睡眠總是不好,身心俱疲,直接影響了生活和工作。
那麼睡不好就等於失眠嗎?到底怎麼才能睡得更好呢?下面咱們就來聊聊關於失眠的誤區和對付失眠的小妙招。
01
睡不著就是失眠嗎?
說到失眠,很多朋友第一反應可能是「那不就是睡不著嗎」!日常生活中也許這樣理解沒錯,但是,偶爾幾次睡不著的話並不一定是失眠,嚴格意義的失眠要包含兩個要素:一是患者對自己的睡眠質量周期性感到不滿,如每周有兩到三次睡不著並持續三個月。這種因素因人而異。如果你每月經歷一次睡眠困難,且確實對你造成影響,那也可能是失眠問題。
二是患者太過在意睡眠,且被睡眠問題所困擾,變得容易憤怒、心煩意亂。有時候通過記錄會發現患者睡眠質量尚好,但患者自己認為睡眠很糟糕。
(圖/unsplash)
簡單通俗地總結一下,所謂失眠,並非單指人們無法入睡的狀態,而應包含以下兩大要素:1.渴望睡覺卻睡不著。
2.非常在意無法入睡這一問題。
為什麼要先釐清失眠的定義呢?這是因為確實有很多人,睡眠問題的根源在於他們對「失眠」理解有誤,並為此過於恐懼和擔心:「我擔心如果睡不著,我會出現健康問題。」
「我害怕如果夜晚睡不著的話,我會覺得孤獨和無趣。」
「我擔心第二天不能正常工作,擔心自己難以在工作中保持旺盛的精力。」
「我發現只要睡不著,其他健康問題和身體疼痛就會加劇。」
實際上,有的人確實會偶爾睡不著,但他們並不把這當作什麼大事,更不會把這直接看作「失眠」,這樣的好心態非常有助於避免失眠。簡單地說,接受失眠這個事實,你可能睡得更快。
02
感覺自己沒睡著
就真的沒睡著嗎?
很多失眠患者,會堅稱自己一夜沒睡或者只睡了非常短的時間,但是實際上通過觀察記錄,可以發現他們實際上睡眠時長並不短,這種情況往往是「矛盾性失眠」。事實上,許多覺得自己整夜失眠的人卻睡眠正常,與此相反,許多人以為自己睡得不錯,醒來時卻發覺渾身疲憊,事實上他們睡得並不好。
道理其實也很簡單,比如提個問題:「你的鼾聲聽起來像什麼?」相信沒人能答上來,這恰好說明獲取個體睡眠情況的核心難題——人們無法作答,因為他們睡著了。
你要是不信,可以在某些需要熬夜的場合做個小實驗(但不要經常熬夜),你可以記錄一下睡著的親戚朋友是幾點睡的,再記錄下他醒來的時間,算算他睡了多久,然後再問問他自己認為自己睡了多久(別讓他看錶),你準會大吃一驚。
(圖/unsplash)
總之,我們的真實睡眠時間,通常與我們對睡眠時長的認知完全不同。我們往往低估自己的真實睡眠時間,有些焦慮或睡眠較輕的人常常會有這樣的體驗。如果你也有同樣的問題,那麼你要相信,自己並不孤單,因為這一現象並不少見。
需要注意的是,這並不是在說這類失眠患者「撒謊」,而是希望讓大家意識到,有時候我們自己對睡眠時間的感受並不可靠,如果能意識到這一點,我們的焦慮就會減輕,也就更不容易失眠了。
03
一定要睡夠八小時嗎?
我們常常聽到「晚上要睡夠8小時」之類的說法,以至於如果沒睡到8小時,就有點擔心影響健康,對有些睡眠短些的朋友來說,這種想法可能導致焦慮以至於影響睡眠。
事實上,所謂的「八小時睡眠」只是一個很不精確的數,睡眠需求因人而異,往往隨著年齡的增長而減少。
(圖/unsplash)
比如大家都知道,小嬰兒的活動除了吃,主要就是睡,一天能睡十幾個小時。而學齡兒童睡眠時間有所減少。成年人則一般需要7~9小時睡眠,而老年人只需8小時左右的睡眠。但是,如果具體到個人,那個體差異還是很大的,因此不必把睡夠8小時當作睡眠質量的唯一標準。
只要我們入睡比較順利,睡眠中不易驚醒,不被夢困擾,且睡醒之後頭腦清醒精力充沛,就說明我們的睡眠質量不錯。
那麼,對於那些難以入睡的朋友,有哪些方法可以嘗試呢?
04
改善入睡小tips
1.黑
儘管有些朋友習慣晚上睡覺點亮一盞小夜燈的習慣,但是如果入睡困難的話,不妨先從調節卧室光線開始。簡單來說,如果你想睡個好覺,請遮住一切光源。那到底房間要多黑呢?
有個成語「伸手不見五指」,大致達到這個程度就可以了。比如我們可以使用遮光更好的窗帘,關閉那些亮著 LED的電器等等。
(圖/unsplash)
2.舒適的床和床上用品
舒適宜人的床和黑暗的環境同樣重要(注意,舒適並不意味著一定要買貴的)。選擇一張讓你感覺舒適的床,讓你覺得安全舒爽的床品面料,多嘗試幾種材質的枕頭並挑選最讓你舒服的。這些都有助於睡眠。
3.調整卧室環境
有時,由於入睡困難,僅僅是進入卧室都會讓人感到痛苦。這時不妨更換床品,調整布局等等,這會讓你的卧室煥然一新,並減輕你的焦慮和壓力。
4.必要時單獨入睡
有時候家人、孩子甚至寵物都可能干擾到我們的睡眠,不妨單獨上床。
(圖/unsplash)
還有一些事情會影響我們的睡眠,不要做。
·吸煙
·飲酒
·喝咖啡
·臨睡前劇烈運動
·臨睡前使用電子產品如手機、pad等
最後總結一下,如果我們能正確認識失眠,減輕焦慮,並養成好的睡眠習慣,就能對避免和改善失眠起到積極作用。如果自己確實難以通過自我調整解決睡眠問題,可以去睡眠門診求助專業的醫生。
來源:科普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