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背痛位置與原因,一張表格看鑒別診斷!痠痛如何舒緩?一次了解

2025年01月31日 22:27 簡體 正體   評論»

是現代人經常面對的疾病,根據健保署統計,「」是國人就診原因的前10名;台南的衛教資訊也指出,大約有80%的人,一生中至少會經歷一次嚴重背痛困擾。導致下背痛的原因很多,根據疼痛位置、特徵、時間不同,可能是因不同因素導致。究竟是下背痛為何發生?疼痛時該如何治療、舒緩?以下帶您完整了解。

下背痛位置與原因大解析!從定義開始了解下背痛的鑒別診斷

下背痛泛指身體後方位置,腰部附近至臀部上方區域發出的疼痛,其實就等於大家常說的「」。下背痛、腰痛十分普遍,有些人經過推拿、休息,過一陣子就自然康復;有些人的下背痛卻總是陰魂不散。事實上,下背痛的成因多元,根據發生時間長短,可以再細分為「急性下背痛」、「慢性下背痛」。

急性下背痛:根據豐榮醫院的衛教資訊,發作3個月以內的下背痛屬於急性,常見原因為姿勢不良、背部拉傷、外傷骨折脫位、肌肉筋膜症候群、骨髓炎、炎等。

慢性下背痛:持續3個月以上的下背痛為慢性下背痛,常見原因包括骨關節炎、椎間盤突出、退化、骨質疏鬆症、腫瘤等。

若是根據下背痛的成因分類,則可以分為以下幾種:機械性下背痛:下背痛種類的大宗,通常因過度活動、姿勢不良、搬運重物,腰背受力過大,導致肌肉、韌帶拉傷造成。根據高雄榮總衛教資訊,常見的扭傷、椎間盤突出都屬於此類。通常只要多休息、維持良好姿勢、適當復健,就能漸漸緩解。

性下背痛:若脊椎關節出現慢性發炎反應,也可能引起下背痛。根據《照護線上》報導,過敏免疫風濕科翁孟玉提醒,如果發現背痛「休息越久,越不舒服」,或是早上起床時特別僵硬疼痛,活動一段時間癥狀反而緩解,就可能是發炎性背痛,最好儘速就醫。發炎性背痛患者通常較年輕,多數都小於40歲,僵直性脊椎炎、骨髓炎皆屬此類。

臟器來源的下背痛:有些不屬骨骼、肌肉系統的疾病也可能導致腰痛,例如腎臟病、尿路結石、攝護腺發炎、骨盆腔發炎、主動脈剝離等。

想判斷腰痛成因,可以根據國軍高雄總醫院整里的表格,依疼痛的位置、年齡、疼痛特徵初步判斷:好發年齡

疼痛位置

特徵

背肌拉傷

20~40

下背、臀部、大腿後側

當活動量增加、彎腰疼痛會加重;痛感為局部壓痛,且脊椎活動受限。

椎間盤突出

30~50

下背、有時會傳到下肢

痛感多為單側

當彎腰、坐著時疼痛會加重,站立時則會減輕;疼痛同時伴隨肌力下降、反射功能異常(增加或降低)。

退化性關節炎

脊椎狹窄症

>50

下背、有時會傳到下肢

痛感多為單側

走路時疼痛加重,坐著時則會減輕;且伴隨肌力下降、反射功能異常(增加或降低)。

脊椎滑脫症

任何年齡

背部、有時會傳到下肢

當活動量增加、後彎時疼痛會加重,前彎時則會減輕;且伴隨腰椎角度增加、腿後肌僵硬癥狀。

僵直性脊椎炎

15~40

薦腸骨關節、腰椎

活動後疼痛會減輕,休息後反而加重;且出現脊椎活動受限、薦腸骨關節壓痛、清晨僵硬等癥狀。

感染

任何年齡

腰椎、薦椎

除了疼痛還可能發燒、敲擊痛,並伴隨神經學檢查異常。

惡性腫瘤

>50

腫瘤生長部位

常有明顯敲擊痛或局部壓痛,夜晚會痛醒,可能伴隨神經學檢查異

有下背痛問題該看哪科?7種下背酸痛需警覺暗藏疾病

下背痛、腰痛時應該看哪科?由於導致下背痛的可能性眾多,每種疼痛需要挂號的科別可能都不同,不過骨科醫師陳鈺泓指出,實際上80%的下背痛都找不到原因。如果不清楚該卦哪一科,可以依據豐榮醫院的衛教資訊簡單判斷:癥狀輕微、不嚴重:復健科、家醫科;

刺痛、麻痛:骨科、神經科;

後續復健:復健科、中醫科。

若下背痛輕微,有些人會選擇放著不管,或是去推拿、按摩,幾天後疼痛可能就自然消失。不過,綜合骨科醫師陳鈺泓、日本骨科醫師久野木順一的建議,如果出現以下幾種狀況,就須趕緊就醫檢查:激烈的疼痛持續一周以上

疼痛逐漸惡化

脊骨硬到難以彎曲背部的程度

靜止時依然會疼痛,特別是在半夜、清晨時感到痛:癥狀可能與發炎相關,建議至過敏免疫風濕科檢查。

伴隨下肢癥狀:包括下肢無力、麻痹,或是排尿、排便出現問題,這些癥狀可能是神經受損導致,建議至神經內外科檢查。

嚴重的外傷導致的疼痛:跌倒、撞擊等嚴重外傷,可能導致肌肉、骨骼受損病變,切勿輕忽疼痛,儘速至骨科、神經外科就診。

伴隨發燒、體重減輕:如果疼痛持續不退,且還伴隨發燒、變輕的癥狀,建議前往感染科、血液腫瘤科諮詢。

舒緩下背痛可以這樣做!伸展運動、按摩…3種方法擺脫下背部酸痛

出現下背痛怎麼辦?如果常常受腰酸背痛困擾,林新醫院在衛教資訊當中,建議嘗試用以下幾招伸展運動、穴道按摩緩解疼痛:舒緩下背痛的伸展運動

仰卧屈膝:先平躺在地並將膝彎曲立起,腳掌平放地面,手交叉置於後頸下方;先深呼吸放鬆,再縮緊腹部、臀部,維持5秒後再放鬆。

仰卧拉腿:先平躺在地並將膝彎曲立起,腳掌平放地面;雙手握住其中一邊膝蓋,將腿往胸口拉,盡量靠近,慢慢放下後先將腳伸直,再彎曲回到原本姿勢,換另一腳重複同樣動作。

仰卧抬腳:先平躺在地並將膝彎曲立起,腳掌平放地面;一腳先彎曲並靠近胸口,然後慢慢向上伸直,再回復至原本姿勢放鬆,換另一隻腳重複同樣動作。需特別注意,此動作能有效放鬆大腿前內側肌肉,但對椎間盤突出患者為禁忌。

拱背運動:跪地並手掌著地,先慢慢吸氣、同時將背拱起,如同貓咪拱背的動作,在最高點停留約10秒;之後再慢慢吐氣,讓腹部凸起、背部下凹,並停留10秒鐘。整套動作一天至少進行10次。

後背伸展:俯卧式:趴卧後將雙手在背後交握,雙手往腳部方向後拉,使肩膀往後、往下伸展,並將雙肩肩胛骨向內夾緊,維持2秒後放鬆。

直立式:站直後將雙手後背,一隻手抓住另一隻手的拇指;墊起腳尖並將雙手下伸,頭上抬注視天花板,維持數秒後放鬆。每隔2小時重複此動作數次。

舒緩下背痛的穴道按摩

適當的穴道按摩也能夠緩解下背痛。根據祥寧中醫團隊的衛教資訊說明,中醫認為「腰痛」是由於腰部受風寒濕熱等外邪侵襲引起;或是因腎氣虧虛、氣血不通,阻塞腰部經絡導致。當腰痛難耐,可以按壓腰腿點、腎俞、崑崙、中封等4個穴位,改善各種疼痛狀況:腎俞:如果疼痛屬於慢性腰痛,可以按壓「腎愚穴」。按壓方式為將手插腰,以拇指施力、刺激穴道,也可以將暖暖包貼在穴道上,緩和疼痛。

腰腿點:針對急性腰痛,可以按壓手背上食指、中指骨頭的中間點,以及無名指、小指骨頭的中間點。按摩1次維持1~2分鐘,每天按摩2~3次,就能減輕腰痛。

中封:若是搬重物導致「閃到腰」,或是生理期導致的腰痛,都能按壓「中封穴」緩解。中封穴位於腳背和腳踝內側骨骼間凹陷處的正中央,可用拇指按壓3~5秒後放開,重複3~5分鐘即可。注意此穴不得強烈刺激。

崑崙:針對下背的初階單側腰痛,可以按壓「崑崙穴」改善。崑崙穴位於腳踝外側骨骼與阿基里斯腱間凹下處的正中間,每次以拇指按壓2~3秒後離開,重複約3~5分鐘即會有效。

舒緩下背痛的其他止痛方法

如果下背痛突然發作,痛到受不了,還可以利用德國權威名醫狄特里.格內麥爾在《背脊.肌筋膜照護百科解剖書》中提到的幾種急救方法,及時緩解難耐疼痛。不過若背痛問題一直沒有解決,還是應求助專業的醫師,避免疼痛惡化。

正確呼吸,解除壓力:正確、均勻地深呼吸方式可以放鬆緊繃的肌肉,減緩急性背部疼痛。呼吸急促不僅會使身體緊繃,且需要胸部肌肉幫助快速換氣,肩膀也會弓起,造成更多緊張和壓力。

冰敷:低溫可以抗痛,用於急性關節疼痛。最理想的消炎溫度為10~15℃,可以先將冰袋放在室溫下回溫,等冰袋摸起來感覺很舒服、不刺激再使用。若想消炎建議可敷20~30分鐘,單純舒緩疼痛則每次1~3分鐘,一天冰敷多次。

熱敷:熱能可以放鬆肌肉、活血、舒緩疼痛,對慢性背痛特別有幫助。不過需注意,由病原體引起的發炎狀況,不宜用熱能處理。

止痛藥:止痛藥可以快速舒緩疼痛,建議使用免處方箋的止痛藥,並不要服用超過3天左右,如果未改善就一定要去找醫師看診。

按摩或泡澡,鬆緩肌肉:熱水澡、按摩都可以放鬆肌肉,且能促進血液循環、舒緩疼痛。

下背痛到睡覺睡不著怎麼辦?舒緩下背痛的睡姿與方法

下背痛嚴重時可能會影響睡眠,而睡覺時若姿勢錯誤,也可能使下背痛更加嚴重。林新醫院的衛教資訊建議,平時選擇床墊時就須注意硬度,避免選用太軟、躺卧時中央部位會向下凹陷的床墊。另外,也可以採取以下幾種姿勢緩解疼痛:側卧:如果僅單側腰痛,可以采側卧姿勢,讓疼痛的一側在上方;躺下時雙腿在膝蓋、髖部微微彎曲,雙腳中間可以夾著一個枕頭作為支撐,並以枕頭或手臂將頭部墊高。

仰卧:平躺時,可以在雙膝下方以枕頭或運動滾筒墊高,避免讓腰椎突出,也能減輕鄰近神經、肌肉的負擔。

仰卧立膝:平躺並將枕頭、棉被對摺後放在膝蓋下方墊高,讓膝蓋整個立起並將枕頭夾住。日本腰痛治療專家千葉純司說明,這種睡姿能讓下半身的重心向上轉移,讓腰椎能自然平貼床面,減輕腰部的負荷。

這些躺卧姿勢都能盡量緩解椎間盤的壓力,並減輕脊椎關節內神經和軟骨的負擔。不過必須注意,雖然躺卧能夠減緩疼痛,卻並非長久之計,仍應找到腰痛原因,從根本解決,或是儘速就醫尋求協助。

來源:早安健康

歡迎您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