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飯八分飽」是錯的?醫生告誡:50歲後,吃飯一定注意這5點

2025年03月13日 16:44 簡體 正體   評論»

「吃飯八分飽」一直被認為是健康飲食的金科玉律,但近年來,這一觀點卻在醫療界引發了爭議。尤其是對於50歲以上的人群而言,這種看似健康的飲食習慣,可能反而埋下健康隱患。數據顯示,近年來,50歲以上人群中,與飲食相關的慢性疾病發病率逐年攀升。

比如、高血壓、胃腸功能紊亂等,許多患者在就診時都提到自己長期堅持「八分飽」,卻依然身患疾病甚至病情加重。難道「吃飯八分飽」真的錯了?提醒,50歲之後,吃飯一定要注意這5點,否則可能讓身體出現不可逆的損傷。

案例:長期「八分飽」的隱患

55歲的王先生是一家公司的高管,平日里工作繁忙,飲食上一直秉承「少吃多餐」的原則,幾乎每頓飯都嚴格控制在「八分飽」。而體檢時,他被查出患有胃潰瘍和非酒精性

醫生詢問他的飲食習慣後發現,王先生雖然不暴飲暴食,卻長期飲食結構單一,攝入不足,導致胃粘膜修復能力下降。他的肝臟因能量攝入不足而代謝異常,在肝臟中逐漸堆積。

這一案例表明,「八分飽」並非適用於所有人,尤其是50歲以上的中老年人群,飲食的科學性遠比簡單的「少吃」重要得多。

50歲後身體的變化,飲食要求也隨之改變

隨著年齡的增長,人體的代謝水平逐漸下降,器官功能開始老化,50歲之後,這些變化尤為明顯。胃腸道的消化能力減弱,骨骼和肌肉流失速度加快,免疫力下降,這一切都要求飲食結構更加精準和科學

認為,50歲之後,人體的「脾胃之氣」逐漸變弱,消化吸收能力下降;則指出,50歲後,每10年下降約2%-3%,如果飲食不合理,容易導致營養不良,還可能引發多種慢性疾病。

值得注意的是,長期「八分飽」可能導致以下問題:

營養攝入不足:八分飽往往意味著減少總熱量攝入,但對於中老年人群而言,過度控制熱量可能導致蛋白質、維生素D、鈣等重要營養攝入不足,加速骨質疏鬆和肌肉流失。

胃腸功能紊亂:胃部長期處於「未飽和」狀態,胃酸分泌減少,容易導致胃粘膜屏障受損,增加胃炎和潰瘍的風險。

代謝失衡:能量攝入不足可能導致基礎代謝下降,脂肪代謝紊亂,從而引發脂肪肝、代謝綜合征等問題。

醫生提醒:50歲之後,吃飯要注意這5點

1。吃飯要「適量飽」,因人而異

中醫強調「脾胃為後天之本」,飲食應以「適量飽」為原則,而不是一味追求「八分飽」。西醫也指出,50歲以上人群的飲食應根據個人的體重、活動量和基礎代謝率來計算熱量需求。

體重偏輕或長期從事體力勞動的人群,適量增加飲食量有助於維持肌肉量和;而體重偏重或伴有代謝性疾病的人群,則需根據醫囑適當控制飲食。

2。增加優質蛋白質攝入

蛋白質是維持肌肉和免疫功能的關鍵營養素,但調查顯示,50歲以上人群中有近30%存在蛋白質攝入不足的問題。中醫認為「腎主骨生髓」,蛋白質攝入不足會加速腎氣虧虛,表現為腰膝酸軟、抵抗力下降。

西醫則建議,每公斤體重的蛋白質攝入量應達到1.0-1.2克,優質蛋白質來源包括魚肉、雞蛋、豆製品等。

3。粗細搭配,避免單一飲食

許多中老年人在飲食中過於倚重精細糧,卻忽視了粗糧的攝入。中醫講究「飲食五穀為養」,粗糧能提供更多的膳食纖維,有助於預防便秘和腸癌。

西醫研究表明,富含膳食纖維的飲食能降低心血管疾病和糖尿病的風險。50歲後,飲食應注意粗細搭配,比如在白米飯中加入燕麥、糙米或藜麥。

4。注意「早飽晚輕」,晚餐減少高脂飲食

中醫認為,「胃不和則卧不安」,晚餐過飽或攝入過多油膩食物,會加重胃腸道負擔,影響睡眠質量。西醫則指出,晚上8點後,人體代謝率會顯著下降,過多的熱量攝入容易轉化為脂肪儲存,增加肥胖和脂肪肝的風險。晚餐應以清淡為主,避免高脂、高糖食物。

5。飯後適量運動,避免久坐

中醫提倡「飯後百步走,活到九十九」,飯後適量活動可以促進脾胃運化,避免食物滯留。西醫則建議,飯後30分鐘進行15-20分鐘的輕度活動(如散步),能夠有效降低餐後血糖水平,減少肥胖和糖尿病的風險。

中西醫結合看飲食與健康

中醫視角:中醫強調「天人合一」,飲食應根據個體體質和四季變化來調整。脾胃虛弱的人群應適量增加易消化的溫性食物,而陽虛體質的人則應避免過多寒涼食物。

西醫視角:西醫通過科學量化的方式,針對不同疾病(如糖尿病、高血脂等)制定精準飲食方案,比如低GI飲食、地中海飲食等。

結合優勢:中醫擅長從整體調理人體的陰陽平衡,注重食材的藥性和搭配;西醫則通過現代營養學分析,幫助制定具體的熱量和營養需求。兩者結合,可以為中老年人提供更全面的飲食指導。

不足之處:中醫強調個體化,但缺乏統一的標準化指導;西醫雖然精準,但忽視了飲食的文化和個體差異。醫生建議,50歲以上人群應在專業人士的指導下,結合中西醫的長處,制定適合自己的飲食方案。

結語

「吃飯八分飽」的觀念並非完全錯誤,但對於50歲以上人群來說,飲食習慣必須因人而異,科學調整。醫生提醒,50歲之後,飲食關乎營養補充,更是延緩衰老、預防疾病的重要手段。

從「適量飽」到「優質蛋白」,從「粗細搭配」到「早飽晚輕」,每一個細節都可能成為影響健康的關鍵。希望每一位讀者都能從今天起,重新審視自己的飲食習慣,為健康長壽打下堅實基礎。

來源:生活小課堂

歡迎您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