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獨的人更短壽?
幾個世紀以來,皇帝與鍊金術士不斷追尋長生不老的靈丹妙藥。如今,矽谷的億萬富豪們則將巨額財富投入尖端的延壽療法。然而,延年益壽的真正秘訣,既非神秘莫測,也非高超科技。
2月19日,《自然·醫學》(Nature Medicine)期刊發表的一項研究,利用英國生物樣本庫(UK Biobank)的數據,探討了哪些遺傳和環境因素對人類衰老速度以及壽命具有關鍵影響。英國生物樣本庫彙集了50萬名英國人的詳細遺傳和健康信息,同時還包括他們的收入、生活方式和成長背景等資料,這使研究人員得以區分不同因素對疾病風險與死亡率的影響。研究發現:遺傳因素在整體壽命中的作用出人意料地微弱;年齡和性別解釋了47%的死亡率差異;而在控制這些因素後,基因只額外解釋了3%的差異(見圖表1);環境與生活方式因素則佔據了約17%的影響力。(其餘的死亡率差異屬於不可預測的隨機因素。)
接著,研究作者進一步識別出對死亡率影響最顯著的環境因素。其中一些結果顯而易見:吸煙會使一個人在相同性別、年齡和背景條件下,早逝的風險上升約60%。與此同時,受教育程度高、有穩定工作和經濟富裕,都被證明是延長壽命的重要因素。此外,規律的身體活動也能有效降低死亡風險,其影響程度約為:降低25%左右的死亡率。
但這項研究還發現,社會關係竟然是壽命的重要預測指標之一,其影響力令人驚訝。與伴侶同住所帶來的益處,大致相當於經常鍛煉的效果。經常探望家人,或擁有可以傾訴的朋友,也都顯著降低了死亡風險。事實上,孤獨早已被認定為早逝的風險因素:與社會脫節的人,往往會出現更高水平的細胞炎症反應,以及更差的免疫系統功能。不過,目前尚不清楚這是否是孤獨本身的直接生理影響,還是因為孤獨者往往缺乏運動、飲食不健康所導致的間接結果。
孤獨也會影響心理健康——而這同樣是影響壽命的重要因素。在英國生物樣本庫的調查中,那些表示感到沮喪、提不起興趣的人,其早逝風險也明顯更高。而經常感到疲憊乏力的人(這可能是抑鬱或過度倦怠的表現),其死亡風險比精力充沛的同齡人高出約45%。此外,童年早期的經歷雖然影響相對較小,但仍有長期效應,比如英國人中,10歲時體重偏重的人,成年後死亡風險增加16%;母親在孕期吸煙的人,其死亡風險也上升了12%。
環境因素對某些疾病的影響遠大於其他疾病。它們可解釋約35%的肺部和肝臟疾病差異,說明這些疾病與生活方式密切相關。而對於某些癌症,遺傳因素的作用更為突出,環境影響則相對較弱。例如:乳腺癌常由 BRCA2基因的變異引起;而腦部疾病,如老年痴呆症(阿爾茨海默病),也更具遺傳傾向——一種 APOE基因的變異會顯著增加發病風險。
這些研究結果當然也有一些需要注意的前提條件。這項研究體現的只是相關性(correlation),而非因果關係(causation)。比如說,在家中裝一個壁爐,或者大口吃乳酪,可能並不會真正延緩衰老——儘管這兩項都在統計上被關聯到了較低的死亡風險。(這很可能是因為它們在英國往往代表著更高的經濟水平。)儘管如此,研究結果仍傳達出一個重要信息:良好的社會關係與心理健康,可能與經常性的鍛煉一樣,是預防早逝的重要因素。◾
來源:經濟學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