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經意 7 個日常行為,正在讓你的腦子加速「報廢」!現在改還來得及

2025年04月26日 15:58 簡體 正體   評論»

你是不是也有過這樣的瞬間:反應遲鈍、情緒低落、注意力無法集中……

大多數人會以為是「太忙太累」了,但你有沒有想過——我們的一些日常行為,正在悄悄地損耗你的大腦。

現在,帶你一個個拆解這些「隱形腦毒」。

1.常吃高脂高糖食物:

讓大腦變「遲鈍」

如果我們把大腦比作一部精密運轉的超級計算機,那它最不需要的,大概就是被「垃圾燃料」填滿。

一篇發表於神經科學頂級期刊《自然評論-神經科學》上的綜述論文指出,長期攝入高脂肪、高糖、低纖維會顯著降低腦內一種叫做腦源性神經營養因子(BDNF)的蛋白水平,導致之間的信號傳導受阻,具體表現就是我們在思考、記憶甚至情緒調節過程都會「卡殼」。

參考文獻1:進食對認知的影響(迷走神經、瘦素都可以影響 BNDF)

該綜述引用的一個動物實驗里,研究人員曾用高脂高糖飲食餵養小鼠三周,就發現小鼠的區(大腦中主管學習和記憶的「中樞」)就出現了 BDNF表達下降和突觸可塑性受損的情況,伴隨認知能力的減退。[1]

這並不只是動物實驗室里的數據,芬蘭東部大學研究團隊通過綜合大量橫斷面研究和部分干預研究,系統梳理了健康行為與大腦的關聯,發現那些常吃油炸食品、紅肉、加工零食、甜飲料、精製穀物,攝入蔬菜水果魚類不足的孩子,往往認知測試得分較低,學習成績更差,情緒波動也更明顯。[2]

不僅如此,飲食還會影響大腦對損傷的修復能力。美國物理醫學與康復學會的官方科學期刊在2012年發表的一篇綜述指出:攝入高飽和脂肪和高糖,會削弱大腦在受傷後的可塑性反應,延緩神經修復,增加氧化應激和反應,從而對康復造成不利影響。[3]

所以別再對自己說「吃點開心就好」,你的大腦可不一定這麼想。

2.

讓大腦「掉容量」

你也許知道,久坐不動會讓人發胖,心血管出問題,但你可能不知道,它還會讓大腦「縮水」。

日本的研究人員通過監測142名健康日本成年人的腦成像發現,缺乏運動與大腦灰質體積下降之間存在顯著關聯,尤其是在控制情緒、記憶和決策的關鍵區域,如前額葉皮層和海馬體。這些區域「掉容量」,意味著你更容易注意力不集中、情緒起伏大,甚至出現衰退。

更值得注意的是,研究顯示,即便其他生活方式較健康,只要運動不足,灰質體積還是會下降。如果再疊加其他不良習慣,如高 BMI、獨居、飲酒等,對大腦的損傷會更明顯。[4]

而與之相反,規律運動能顯著提升大腦健康。一篇整合了大量現有文獻與專家共識的研究指出,運動能促進 BDNF等神經營養因子釋放,增強突觸功能,提高神經可塑性,是「刺激大腦生長」的天然良藥。[5]

久坐不只是「屁股受苦」,它的影響會一路傳導到你的腦細胞。動起來,才是對大腦最直接的保護。

3.睡得太少:黑眼圈只是表面,

大腦才是受害者

「睡個好覺」這件事,可能是你保護大腦最被低估的方式之一。

長期睡眠不足會直接導致大腦多個區域的灰質體積減少,包括負責專註、記憶和情緒調節的島葉、前額葉皮層、扣帶回等區域。這些改變並不僅僅出現在老年人或失眠症患者身上,在和成年人群中同樣可見,可以直接影響到學業成績和工作表現。[3,4]

睡眠,是大腦最便宜也最有效的「修復程序」。別再把「熬夜」當作常態,它可能正在默默蠶食你的神經系統。

4.情緒持續低落:

讓大腦長期處於「炎症」狀態

人們常說「情緒影響身體」,而壞情緒對大腦的打擊尤為深遠。

長期處在抑鬱、焦慮、悲觀等負面情緒中,大腦並不是「心情差」這麼簡單,而是會真正發生結構和功能的變化,比如海馬體萎縮、小血管發生病變。[5]這背後,有一個被低估的「隱形殺手」——慢性低度炎症。持續的心理壓力和不良飲食模式,會激活身體的炎症通路,釋放促炎因子(如 CRP、IL-6、TNF-α),這些促炎因子長期累積後,不僅削弱神經保護機制,還會損傷腦組織結構和功能。

兩位精神醫生在《密蘇里醫學》雜誌上刊登論文指出,長期抑鬱狀態會導致 BDNF水平下降,炎症反應增強,進而削弱神經元的生長、分化與突觸連接功能。[6]

反過來看,那些擁有更高「主觀幸福感」評分的人群,在記憶力、自評大腦靈敏度等方面表現更好,與腦區灰質體積正相關。[5]

情緒低落不是脾氣不好,而可能是真實的大腦正在「生病」。管好情緒,或許比你想像的更能保護認知力。

5.一個人過:

孤獨也會「吃腦子」

孤獨不只是一種情緒,更是一種慢性「神經耗損」。

研究發現,長期獨居或缺乏社交聯繫的人群,其大腦灰質體積顯著低於社交活躍者。尤其是與情緒調節、幸福感密切相關的腦區,如前扣帶皮層和頂葉聯合區,在獨居人群中更容易萎縮。[4]

除了灰質變化,孤獨感還可能增加認知退化和的風險。專家指出,長期社交隔離會加速認知儲備的消耗,增加大腦應激狀態,甚至影響神經遞質的平衡,從而讓思維能力、判斷能力慢慢「鈍化」。[5]

保持社交聯繫不只是為了「有人聊天」,而是在幫你的大腦維持活力。大腦喜歡「熱鬧」,也需要「互動」。

6.飲酒過量:

慢性中毒式「

不少人日常都喜歡喝酒,殊不知酒精可能正在悄悄地在你的大腦里「掏空地基」。

長期高強度飲酒與大腦多個區域灰質體積減少密切相關,尤其是與決策、注意力和情緒調節有關的前額葉皮層、扣帶回、顳上回和島葉等區域。[4]這些腦區一旦萎縮,不僅容易出現記憶力下降、反應遲鈍,還可能讓情緒變得更不穩定,甚至出現行為衝動。

值得警惕的是,即便是青少年群體,只要飲酒頻率高,也會在沒有成癮的前提下出現顯著的灰質減少,研究指出,飲酒的青少年的前額和側腦區都更薄、更小。

更長遠地看,長期過量飲酒還會增加阿爾茨海默病的風險。飲酒引發的腦萎縮具有慢性、進展性的特徵,很多人意識到認知功能出問題時,實際腦容量已經悄悄流失了不少。[4]

別以為「喝點小酒沒關係」,大腦對酒精的容忍度,其實比你想像的低得多。

7.忽視大腦需要的營養素:

慢性缺乏、慢性受損

別以為「吃飽了就行」,吃得對,才是對大腦真正的供養。

大腦是全身最「耗能」的器官之一,每天要消耗人體約20%的能量,對各種營養素的依賴也極高。缺乏特定營養,不僅會讓你沒精神,更可能慢慢侵蝕你的大腦功能。

以維生素 B12、葉酸和鋅為例,它們都與認知健康密切相關。研究顯示,這些微量營養素一旦缺乏,可能引發情緒低落、記憶力減退、注意力不集中,甚至會被誤認為是「抑鬱」或「老年痴呆」的前兆。[6]

Omega-3則是神經元膜結構的重要組成部分,特別是其中的 DHA,參與神經信號傳導、突觸可塑性調節,對學習和記憶起著支撐作用。[1,2]一旦攝入不足,大腦就像失去了潤滑油,不僅運行效率降低,還更容易受到氧化應激、炎症因子的攻擊。

此外,研究還發現,營養干預可以幫助大腦從創傷或疾病中更快恢復。在動物實驗中,補充富含 omega-3脂肪酸的飲食能顯著改善腦損傷後的恢復效果,增強神經連接與可塑性。[2]也就是說,吃對東西,不僅能防病,還能幫大腦「修補漏洞」。

營養,不只是餵飽身體,更是「養腦」的基本功。別等到腦子反應慢了、記性差了,才追悔莫及。不過,這也不代表可以大量補充,多了也是不合適的,建議先諮詢醫生,根據專業建議進行適量、合理補充。

總結:

從今天起,少點糖油混合物、多點深睡眠,邁開腿、別獨居、交朋友、管好情緒,再把腦子需要的營養補起來,這才是我們對大腦的最好呵護。

來源:科普中國

歡迎您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