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癌症60餘年,孫院士提醒:不想招惹癌細胞,避開4種東西
「我只希望自己能健康長壽,親眼看到夢想的實現。」中國工程院院士孫燕今年已經93歲高齡,上個世紀五六十年代開始腫瘤防治工作,研究癌症六十多年,他有一個中國夢,要努力提高癌症的治癒率,降低發病率,要讓自己活到2030年,看到「健康中國2030」目標的實現。孫院士長期以來致力於腫瘤防治的科普,小艾整理了一些公開採訪的內容,希望能給予大家啟示。
一、人人體內都有「癌基因」
我們的身體在生長時,體內的細胞會不斷進行分裂,由1個分裂成2個、2個分裂成4個、4個再分裂成8個……就這樣越來越多,正常情況下分裂會受到基因控制,有節制地進行,一般一個細胞可分裂50~60次則會死亡。但當基因指導失控,則會導致細胞無節制分裂、增長,這種變異的細胞就是癌細胞。
中國工程院院士孫燕表示,每個人體內其實都有原癌基因,體內不斷會有細胞發生變異,這些變異的細胞在正常情況下會被免疫功能消滅。且我們的身體本身也有抑癌基因存在,平時二者是保持在平衡狀態下。但當身體長期接觸致癌因素時,會給癌細胞的發生提供「鑰匙」,接觸更多的致癌因素身體所得到的「鑰匙」也越多,這樣一來「打開」癌症的風險自然也會提高。
既然致癌因素是誘發癌症發生的重要誘因,在我們的生活中存在哪些可能會致癌的因素呢?
二、不要人為誘發腫瘤,這些致癌因素很常見
孫燕院士認為,很多腫瘤其實就是被不良習慣「誘發」出來的,但這些不良因素是完全可控的。
1、高脂飲食
孫燕院士提出,長期喜歡攝入大量的高脂肪食物,包括愛吃肉、不愛吃蔬菜等,會導致腸癌的發生風險增加。
人在攝入食物後膽囊會收縮排出膽汁來幫助消化,而我們腸腔內含有的細菌會將膽汁分泌成二級膽酸停留在糞便內。一些長期高脂肪飲食的人,發生便秘的風險也會增加,長期排便不及時的話,二級膽酸會不斷在腸道內對粘膜刺激,黏膜發生惡變的風險會因此而增加。
2、煙草、酒
孫燕院士認為,吸煙則會導致肺癌的發生風險增加,且會牽連到很多無辜的被迫吸食二手煙人群,建議大家不要抽煙喝酒。
煙草內含有4000餘種的化學物質,其中400多種會對身體帶來明顯毒性,還含有包括砷、鎘、甲醛以及苯並芘在內的50多種可致癌物。長期攝入會導致肺癌、喉癌、食管癌等癌症的發生風險顯著增加。
3、肥胖
2021年,中國疾控中心領銜的研究團隊在《柳葉刀》發布的數據顯示,在過去14年的時間裡中國人的肥胖率從3.1%上升到了8.1%。孫燕院士曾在接受採訪時說道,餓著要比撐著強、瘦得要比胖的好,肥胖會為多種癌症的發生埋下隱患。
肥胖的人群體內大都存在膽固醇過高的情況,膽固醇過高會導致體內巨噬細胞膜內的膽固醇含量也增加,導致巨噬細胞無法正常吞噬病毒、細菌,容易讓癌細胞「有機可乘」。再加上,肥胖的人體內一般都有慢性炎症,這樣一來脂肪細胞容易成為腫瘤免疫逃逸的「保護傘」。
4、不良的情緒
孫燕院士常常說自己「一年都不生一回氣」,在他看來,現代人的生活條件比過去要優越不少,但很多人依舊處於過度緊張、情緒不良的狀態下,長此以往下去容易導致身體的免疫功能下降,疾病也容易因此而趁虛而入。
想要預防癌症發生,保持良好的情緒非常重要,日常要注重自己的身心健康,適當進行鍛煉,讓自己保持好的生活習慣。
孫燕院士高瞻遠矚,他的很多防癌措施都和最新研究不謀而合。國際期刊《柳葉刀》雜誌近期發表過類似的研究。
三、如何遠離癌症更長壽?看看最新研究
8月1日,柳葉刀雜誌發表了一項來自於北京大學和中國疾控中心的觀察性研究,研究發現保持好的生活習慣(包括不吸煙/戒煙、不過度飲酒、積極進行運動、健康的飲食習慣以及健康的體型),可降低全因死亡、心血管死亡、癌症死亡以及慢性呼吸疾病死亡的風險。在30歲時,如若能保持這五個好的習慣,預期壽命大約可延長8~9年。
具體5個要求為:
1、保持良好的飲食
每天吃新鮮蔬菜、水果、每周1~6天吃紅肉、每周≥4天吃豆類、每周≥1天吃魚,健康的飲食習慣包括至少應包括上述的4~5個。
2、不吸煙
不吸煙就是字面意思,一些已經戒煙的人群也可以,注意不能是因為患病而戒煙。
3、控制飲酒
最好是不飲酒或輕中度飲酒,輕中度飲酒是指男士每日攝入酒精<30g、女性小於15g。
4、控制體重
健康的體重指數應該在18.5~27.9kg/m2且男性腰圍<90、女性<85cm。
5、保持運動
每個年齡段的人群進行的身體活動量應該≥平均水平。
癌症的發生和我們生活中的一些不良習慣息息相關,想要預防癌症發生,一定要從生活中的細節去做出改變。
全平台高速翻牆:高清視頻秒開,超低延遲
?探尋中華復興之路,就看章天亮博士《中華文明史》
免費PC翻牆、安卓VPN翻牆APP
華人必看:中華文化的颶風 幸福感無法描述
來源: 腫瘤的真相與誤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