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點和23點睡覺,差距到底有多大?
在醫生看來,10點睡還是11點睡,看起來只是差了一個小時,實際上,對健康的影響差了一大截。
22點和23點睡覺,差距在哪?
綜合來看,這兩個入睡時間對健康的影響,主要有以下4個區別。
No.1
22點入睡,精神狀態更佳
你可能早有體會,哪怕只是提前一小時睡覺,第二天的精力和情緒狀態也大不一樣。
2020年《睡眠》雜誌刊登的一項研究就顯示,如果夜間睡眠比平時少,第二天情緒會變差,更易發怒。
No.2
22點入睡,相當於搭上了褪黑素的「便車」
褪黑素的作用是幫助睡眠,它的分泌受光線影響具有晝夜節律性:白天,褪黑素的分泌維持在較低水平;
晚上10點左右,褪黑素的分泌開始陡然增加。
22點入睡,正好與褪黑素大量分泌的時間相契合,可以充分發揮其促進睡眠的作用,提高入睡效率。
如果推遲入睡時間,褪黑素已經大量分泌一段時間了,對敏感的人來說可能會出現「困過勁兒反而不困了」的感覺。
No.3
22點入睡,更貼合古人講究的「子午覺」
古人一直講究「睡好子午覺」,子時,即晚上11點~凌晨1點。「子覺」說的是已經進入睡眠狀態,最好是進入深睡眠,而不是說11點才開始上床。
人進入深睡眠的時間通常為30~60分鐘,可根據自身情況判斷入睡時間,最晚不宜超過23:00,早上6:00~7:00醒來即可。
No.4
22點~23點入睡,心梗風險最低
2021年,西安交通大學附屬第一醫院發表在《心血管醫學前沿》上的研究發現,工作日晚上10點至11點就寢的人,心梗發病率最低,具體來看:10點至11點就寢的人,心梗發病率為5.1%;
10點以前就寢者,該數值為6.9%;
11點至12點就寢者,該數值為7.0%;
晚上12點後就寢者,該數值為9.2%。
睡眠推遲,後果一籮筐
北京大學首鋼醫院神經內科主任醫生高偉提醒,晚睡帶來睏倦和疲乏是次要的,其最主要的危害是會使人長期處於應激狀態,給免疫、代謝、精神心理、心血管、神經系統等帶來全方位挑戰。
!引發全身炎症風暴
2023年國際期刊《細胞》刊文提醒,睡眠不足會引發全身炎症風暴,增加腦內前列腺素D2產生和經血腦屏障的外流,並在外周引發細胞因子風暴。
!影響700多種基因的功能
英國薩里大學研究發現,每晚睡眠不足6小時,持續一周,人體就有711種基因的功能發生了改變,涉及新陳代謝、炎症、免疫、抗壓等方面。
!內分泌功能紊亂
甲狀腺激素、性激素、褪黑素等激素的分泌具有一定規律,如果睡眠出現問題,會打破這種節律,影響內分泌功能。
!患癌幾率升高
早在2007年,世界衛生組織國際癌症研究機構就將熬夜(包括打亂晝夜節律的輪班工作)歸為2A類致癌因素。
!心血管病變加速
研究顯示,與每晚睡7~9小時的人相比,睡眠不足7小時的人,心血管疾病風險會增加14%。
!認知功能提前下滑
《自然-通訊》刊登一項長達25年的隨訪研究顯示,睡眠少於6小時的人,阿爾茨海默病風險增加1/3。
如何獲得對睡眠的「掌控感」?
晚睡的原因五花八門,有的人是「主動熬夜」,有的人是「被迫失眠」。建議大家積極調整作息,而不是熬夜補覺,失眠硬扛,等出現不適後才開始行動。
1充分考慮後果
熬夜前先想清楚,玩手機、追劇、聊天等是否值得你付出變醜、早衰、生病的代價。
2將「自由活動時間」前置
很多人熬夜,是想為自己爭取一點「私人時間」。其實,我們可以把這段時間提前到白天,比如下班後到附近的公園發發獃、飯後拿出20分鐘放空大腦等。
3制定「睡前儀式感」
讓睡覺變成一種享受,而不是一項任務,可以試著給睡覺增添一份儀式感。
比如,睡前1小時放下手機、電腦等電子設備,換上舒適的睡衣,泡泡腳,讓身體放鬆下來。然後閉上眼睛,張開耳朵,用聲音伴隨入眠,可以是一段溫馨的音頻,也可以是雨聲白噪音……
4試著「倒空思緒」
如果你總是因為「想太多」而難以入睡,可以設置一個時限,允許自己今晚用10分鐘思考這件事,時間一到就不再糾結;
或者在睡前把擔憂記錄下來,寫下來的過程有助幫你釐清思路、獲得掌控感;
白天提高工作效率,下班後盡量減少腦力勞動。
5培養見床就困的條件反射
告訴自己,床只用來睡覺,不在床上做與睡眠無關的事,如看手機、看書。可以先在沙發、客廳等區域活動,等真覺得累了再上床睡覺。
若躺了30分鐘還是睡不著,可以離開床做一些有助放鬆的事情,等困了再躺回床上。通過反覆訓練,培養床和睡眠之間的條件反射。
6睡眠盡量規律
成年人推薦的睡眠時長為7~8小時,6小時是底線,上限不超過9小時。入睡/起床的時間儘可能規律,哪怕是周末,也不宜太晚起床。
好好睡覺是善待自己的開始。調整作息後你會發現,不僅精力體力有所改善,更不容易生病,還有助贏得對生活的掌控感。
來源:生命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