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種疾病超過癌症 成中國人第一大死亡原因

2019年06月29日 19:28 簡體 正體   評論»

當今中國造成的頭號原因是什麼?哪種導致死亡的病例增加最多?

答案分別是和癌症,後者包括呼吸系統(氣管、支氣管、肺)癌症、

世界著名的醫學期刊《柳葉刀》於6月24日,發表了一項關於中國公共衛生研究的大型論文,分析了人1990-2017年間的死亡率以及特定疾病的死亡率。其中,該研究在282類致死原因中鑒定出2017年中國人的前十大死因,分別是:1,中風2,缺血性心臟病3,呼吸系統(氣管、支氣管、肺)癌症4,慢性阻塞性肺病5,肝癌6,交通傷害7,胃癌8,阿茲海默症及其它痴呆症9,新生兒疾病10,性心臟病。這篇文章揭示出中國過去30年間從傳染性疾病到慢性病的“戲劇性轉變”。

文章同時提及,中國共有10個省份的”損失壽命年數比”基於發展水平的預期低30%(全國平均水平為23%)。這些城市包括重慶(37%)、安徽(35%)、浙江(34%)、福建(33%)、上海(33%)、貴州(32%)、寧夏(31%)、江蘇(30%)、海南(30%)和北京(30%)。

作為全球疾病負擔研究(GBD)的一部分,《柳葉刀》雜誌發表的這項關於中國人口健康的全面研究報告,跨越1990年至2017年,詳細的按年齡和性別劃分的死亡率、致殘率和相關風險因素分析及對比,填補了在理解中國地方衛生問題方面的一個重大空白。更具樣本意義的是,它是第一次在中國全面展開的公共衛生風險評估,具體說就是全國包括香港、澳門和台灣的公共衛生風險評估,分析內容包括了死亡率、發病率、量化的綜合健康損失和風險數據。這份報告資助方為中國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展規劃項目(973規劃項目)和蓋茨基金會。它的權威性還在於這篇論文集體撰寫者由中國疾病控制中心與國家癌症中心及相關公關衛生方面的相關專家,幾乎涵蓋了這一領域內的頂尖科學家與研究人員。

這份報告還將發表在十月份的《枊葉刀》期刊的中國專刊。

圖註:2017年中國排名前20位的3個原因的年均標準化YLL與全國平均水平

2013年,全球疾病,傷害和風險因素研究(GBD)曾對中國省級分區的240項死因展開過詳細分析,那時數據主要來自疾病監測系統、孕產婦和兒童監護系統、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死因報告系統(社區衛生工作者和省級醫院報告)、癌症登記處以及香港和澳門的報告。但是,那時的數據分析樣本、數據模型和結論都還很簡陋,難以系統性分析出造成中國人死亡、殘疾和風險的全貌。

以上述研究為基礎,中國的研究人員2017年為GBD開發的一套全新方法,系統地分析中國在地方一級的疾病負擔。這次調查有了很多進步,其中包括涵蓋了造成死亡和殘疾的其他原因,更大的年齡組分類,大幅擴展的數據來源,數據質量評級的發展,估計模型的改進,社會人口指數的變化,風險因素的總結,完整更新的時間序列等。

對國家而言,地方性數據,包括死亡率,殘疾和風險,為省級政府衛生事業規劃提供了重要信息。這一研究確定了,在那些疾病領域,相應的風險和負擔已經減少,比如下呼吸道感染和新生兒疾病;它還揭示了各省之間的差異,特別是在西部農村地區,普遍健康狀況通常比其他地區更差;它最重要的作用是列出人們特別需要更多關注的影響健康的因素,包括高血壓、飲食、非傳染性疾病、吸煙和環境污染,以及老年人的慢性疾病。

總之,這是一份在中國公共衛生健康領域系統性、科學性都屬於非常重要的一份報告,它所揭示的問題,將成為下一步中國衛生健康方面的一份指南。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副主任梁曉峰博士在接受《柳葉刀》雜誌的編輯採訪時稱,“這些詳細的省級調查結果將幫助我們根據當地社區的衛生需求制定相應的政策。”

中風是中國人頭號死因,癌症次之?

這份名為《1990-2017年中國及其各省份死亡率、發病率和危險因素:2017年全球疾病負擔系統分析》的研究報告揭示,過去30年間,中國人的疾病死亡主因有了戲劇性變化,從傳染性疾病變為慢性病,孕產婦和兒童死亡率大幅下降,慢性疾病如中風、缺血性心臟病、肺癌、慢性阻塞性肺病和肝癌大幅增加,已成為中國過早死亡的排名前列的主要原因。

1990年時,中國主要的疾病負擔還是下呼吸道感染和新生兒疾病,分別排在死亡原因的首位和次席,到了2017年,他們已在列表內變成第25位和第6位的死因。與此同時,中風和缺血性心臟病已經躍升為造成死亡的最主要兩類疾病,1990年時,它們分別排在第3和第7位;慢性阻塞性肺病從當年第4大死因變為第3大;而肺癌、肝癌從以前的第14位和11位,變成第4位和第7位的致死原因,胃癌則還是排名第12位的死因。

這三大癌症死因,合併成為僅次於中風的第二大死因。

針對在282類致死原因中,報告指出,高血壓、吸煙、高鹽飲食和戶外空氣污染,是2017年中國死亡人數和壽命損失的前四大危險因素,酒精使用是死亡人數的第十主要危險因素。

2017年,中國因高血壓死亡人數達254萬人,其中心血管疾病死亡人數佔95.7%;吸煙、高血壓、高鹽飲食、戶外空氣污染、肥胖、高血糖、飲酒、低全麥飲食等8項風險均佔DALYs的5%以上。,所謂DALYs,是指傷殘調整損失壽命年,即人們從發病到死亡所損失的全部健康壽命年,包括因早死所致的壽命損失年和傷殘所致的健康壽命損失年。

直白的說,中風是中國人健康的第一大殺手,導致中風問題嚴重的主因與中國人的生活習慣和生存環境有密切聯繫。實際上,美國《新英格蘭醫學雜誌》周刊2018年12月時就刊載過一篇論文,描述全球不同地區中風患病和死亡風險,使用的也是GBD的數據。這一研究重點是首次中風,包括缺血性的,即緣於通往大腦的血管被阻塞,和出血性的,緣於脆弱的血管破裂。而且這一研究首次將中風風險起始年齡降低至25歲,以前都是45歲。

圖註:1990-2017年中國人死亡的前25大病因

結果發現,全世界有三個地區的中風發病風險最高:東亞38.8%、中歐31.7%、東歐31.6%。就國家而言,中國總體風險最大,緊隨其後的國家都在東歐,包括拉脫維亞、羅馬尼亞、黑山和波黑。其中,中國25歲以後中風的風險高達40%,是所有國家中最高的,中國的男性風險更高,超過41%。這份報告的第一作者羅思博士把原因主要歸為生活方式,包括健康飲食、定期鍛煉和避免煙酒。他還鼓勵醫療專家和政策制定者支持下調膽固醇和高血壓控制藥物的價格。

中餐的高鹽特性是導致中國人中風風險高的主要原因之一。《柳葉刀》2018年8月發布的一份研究報告認為,只有日常鹽攝入量至少為12.5克的個體才伴有血壓增高和中風風險加大的危險。

這項對18個國家300個不同群體的9萬多人展開的研究發現,儘管世衛組織建議每天鹽攝入量不超過5克,但還沒有哪個國家能達到這一目標。該研究主要作者、加拿大麥克馬斯特大學人口健康研究所安德烈·門特教授特別指出,“我們應格外關注日均鈉攝入量超過5克(相當於12.5克鹽)的群體和國家、例如中國,並將他們的攝入量降至適當範圍內”。

中國被調查群體中有80%以上日均鹽攝入量為12.5克,而其他地區84%的人攝入量在7.5克至12.5克之間。門特教授警告說:“我們的研究進一步證明,在攝入適量的情況下,鈉對心血管健康有利,但是如果攝入量極高或極低,可能存在對人體較為有害的影響。”

鹽分過量攝入也會導致高血壓,而中國對高血壓治療的資源不足和人們防範治療意識淡薄,是導致中風風險很高的另一個重要原因。《柳葉刀》2017年8月發布的一項研究結果顯示,中國1/3以上的成年人患有高血壓,但是每20名患者中只有1人能夠有效控制病情。這項研究調查了中國大陸所有省級行政區中35至75歲年齡段的大約170萬人,還分析了3300個基層醫療保健站的降壓藥處方。這份研究得出同樣結論:在中國,中風是最大死因,每年有1/5的死亡病例是中風造成的,高血壓失控是一個很大的風險因素。但是,中國患有高血壓的人群中服藥的比例不足1/4,而且還發現這些服藥人群雖然接受了治療,但要麼沒有效果要麼葯不對症。

報告顯示,中國各地高血壓藥物的儲備情況參差不齊,每12家基層保健藥房中就有1家沒有儲存任何降壓藥。除了藥品的獲取問題,研究人員還指出,“雖然有低價降壓藥,但是通常開出的是高價藥品”。只有1/3的地方儲備“高價值”藥品,即既受推薦、價格又低的藥品。

英國倫敦大學學院全球健康研究院的特雷絲·赫斯基思和浙江大學公共衛生學院的周旭東針對這篇研究文章撰寫聯名評論他們寫道:“正是中國醫療衛生系統的低級缺陷極大地加重了疾病負擔。形勢令人擔憂,特別是高血壓防控成為中國的重點任務已長達20多年。”

肺癌致國人死因排位上升第3?

癌症是《柳葉刀》最新報告中提示中國人必須特別小心的惡性疾病。報告中,從1990年到2017年,中國肺癌和的發病率增加了20%以上,而在全部34個省級行政區分區調查中,只有一種疾病年齡標準化DALYs(生命年指標)均高於預期,那就是肝癌。其觀測值與預期值之比為2.04-6.88。直白的說,中國所有省份的肝癌病例壽命損失都高於基於其發展水平預期的2至7倍。

這份報告認為,雖然肝癌的死亡率遠高於各省的預期,但正在下降。增加乙型肝炎疫苗接種的覆蓋率可能是導致肝癌進一步下降的主要原因。與1992年在中國進行的疫苗調查相比,2006年乙型肝炎患病率下降了46%,2014年下降了52%。在5歲以下兒童中,這一時期的下降率為97%。中國針對早期傳播的乙型肝炎預防計劃取得了成功,並且越來越有效。自1992年以來,所有兒童接種疫苗都包括了針對乙型肝炎病毒的疫苗接種,並自2005年以後一直免費提供。

上海與香港的數據有著明顯的差異,上海除外,年齡標準化壽命損失明顯低於全國平均水平。而在香港,除結腸癌和直腸癌明顯高於全國平均水平外,其餘均顯著低於全國平均水平。

這份報告還認為“肺癌死亡率有所上升,肺癌導致壽命損失的排名從1990年的第13位升至2017年的第3位。”

這一結論印映證了2017年7月瑞士《腫瘤學年鑒》雜誌上一篇研究報告。這一報告由美國癌症學會的法爾哈德·伊斯拉米博士率領的一個由多家機構組成的團隊完成,數據來自具有代表性的全國性調查和癌症登記記錄。結果發現,2013年一半以上的中國男性癌症死亡病例,以及三分之一以上的中國女性癌症死亡病例,均歸因於一系列可改變的風險因素:煙草、酒精、營養、體重、體育活動和感染。

這份研究當時估計,每年中國有430萬新發癌症病例和280萬癌症死亡病例。2013年中國約有100萬癌症死亡病例(佔總數近一半)和140萬新發癌症病例(39%)歸因於上述所列的風險因素。

從具體風險因素來看,導致中國男性癌症死亡病例的最重要因素有長期吸煙(26%)、感染乙肝(12%)和低水果/蔬菜攝入量(7%)。對女性而言,最重要的因素是感染乙肝(7%)、低水果/蔬菜攝入量(6%)和吸二手煙(5%)。

他們得出結論稱:“我們的研究結果表明,中國更有必要廣泛實施已知干預措施並制定新戰略,以減少人們接觸該國早就存在的風險因素,如吸煙和致癌感染等,以及新出現的因素,如飲酒、體重超重和缺乏身體鍛煉等風險因素的機會。”

不過,伊斯拉米還說:“我們的分析很可能低估了歸因於可改變的風險因素的癌症病例數量,因為我們無法將所有可改變的風險因素包括在內,尤其是使用煤炭做飯和取暖所帶來的室內空氣污染,這是導致中國女性罹患肺癌的一個主要風險因素。”

環境污染其實是包括中國在內的發展中國家很致命的致死因素,因為長期暴露在被嚴重污染的空氣之中可能會損害人的呼吸系統和免疫系統,增大罹患心臟病和肺癌的幾率。《柳葉刀》2017年一項針對全球的研究顯示,因環境污染死亡的絕大多數(92%)發生在發展中國家和新興工業國,印度和孟加拉國就有四分之一的死亡與環境污染有關,中國和肯亞則有五分之一。

來源:腫瘤情報局

歡迎您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