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是疾病真兇?
《漫畫疾病真兇》是日本醫生森皆捻子所著,悅康翻譯,中國輕工業出版社出版。是一本可愛、逗趣、實用、嚴謹的醫學書籍,圖文並茂,生動易懂。
無論醫學如何發展,總會有各種各樣的疾病導致人死亡。目前,在發達國家主要致死的疾病有:傳染病、癌症、生活習慣病。
一、傳染病:被寄生而死
人體寄生了一大堆微生物,只是我們無法用肉眼看到。有細菌、病毒、真菌、原蟲等。它們當中大多數不僅幾乎無害,還能保護我們不受壞的、會引發疾病的微生物侵擾,是一些善良的微生物,人類和這些善良的微生物已經一起生活了幾十萬年。與人類宿主相安無事一起生活,共生共存才是讓雙方都能好好活著的方式。
無法與人類宿主做到共生共存,可以說是引發疾病的病原體,即病原微生物。它們在人類宿主體內暴走的狀態,就是所謂的傳染病。要麼徹底把它們攆出去,要麼開闢一條能夠和諧相處的道路,如果兩項都做不到,到時候只能等死。
因為抗生素的發現,受到細菌感染而死的人數大幅下降。抗生素只對細菌有效,對其他病原微生物都無效。任意使用抗生素,容易產生耐藥性,不僅沒有辦法治好自己的疾病,還會讓全世界的致病菌進化得更強,變成超級細菌,非常可怕。
手和馬桶哪個比較臟?智能手機或平板電腦上的細菌比馬桶還要多嗎?
試驗表明,從細菌數量上看,手或手機比馬桶髒得多;但是從致病角度看,馬桶上的致病微生物則比手多,只要被它入侵,人體就會發病。手觸碰過各種地方,很有可能偶然被病原微生物附著,因此,人類要勤洗手,養成這些習慣,就是為了較少病原微生物進入體內。
抗生素對病毒是沒有效果的。因為種種原因,能夠對付病毒的特效藥至今仍沒有被研發出來,許多病毒感染只能依靠“自己的力量”痊癒。目前的抗病毒藥物,只能抑制其增殖態勢,如果有人研發出能把病毒完全殺死的藥物,他一定能獲得諾貝爾獎。
二、癌症:被自己殺死
癌細胞的源頭是自己。人體的細胞每天都在除舊換新,有很多細胞誕生,也有很多細胞死亡。細胞的誕生也就是細胞分裂、複製DNA的過程。DNA在某種程度上設有停止分裂、死掉的機制。因為複製的故障導致該機制損壞,其中一個細胞就會不顧周遭的困擾,一直瘋狂地、無限制地增殖下去。癌細胞是變異的健康細胞,正因為如此,進行清除才有很大難度。
目前最現實、最有效的抗癌方法就是手術。趁癌細胞沒有擴散之前全部切除。無論是什麼樣的癌細胞,通過手術清除乾淨,患者就能被死神無罪赦免。難題就是,癌細胞非常小,是否能以手術方式把癌細胞一個也不剩地切除掉,我們沒有十足的把握。唯有手術後經過5年左右不再複發,才能確定“當時已經切除乾淨”。因此,無論醫術多麼高明的醫生,也只能說:“我已經把看得見的部分全部切除掉了。”
其次就是抗癌藥物的使用。如果無法完全除掉癌細胞的話,那麼拉長癌細胞“不增殖”或“減少”擴散的時間,就是抗癌藥的主要任務。癌細胞和體內正常的細胞很像,所以不容易區分,藥物在攻擊癌細胞的同時也會傷害原本健康的細胞。除了部分癌症(比如白血病等),如果光用抗癌藥物,基本上是無法完全消滅癌細胞的。
因此,如果問“抗癌藥到底有沒有效?”,這不只是“有或無”、“黑或白”的問題,每個人的身體素質、免疫力差異很大。根據癌症的種類或是擴散的方式,即使相同的葯也會有不同的結果。和主治醫生好好討論之後,找出一個能夠接受的治療方式非常重要。
再者就是放療。通過集中照射來破壞癌細胞,並減少對周圍正常細胞的傷害。用放射線治療有效的癌症有:在人體較深的部位形成不易進行手術的癌症(比如腦部腫瘤等),想要維持功能的部位(比如舌頭或聲帶等)發生的癌症。
發現癌症後,還能活多久,靠以下這些要素來判定:癌症的種類、是否轉移與速度如何、手術可以清除多少癌細胞、化療能發揮多少效果、患者自身免疫力強弱、過去的統計數據、醫生的經驗與直覺。綜合這些要素,醫生會得出大概還能存活多久的判斷。
年輕人得癌,癌細胞本身精力十足,加上血液循環順暢,轉移的速度很快。且年輕人沒有上醫院的習慣,也不會特意去做檢查。因此,當癥狀出現或發現時通常都為時已晚,令人相當惋惜。
三、生活習慣病:被壞習慣殺死
生活習慣病主要有四種:高血壓、糖尿病、高脂血症、痛風。食用過多糖分、脂肪、會讓血液變得油膩,這些油膩膩的血液持續流動,導致血管像是老舊的水管變得破爛不堪。醫學上將這個狀態取名為“生活習慣病”,趁年輕時應多了解這類相關問題,並進行改善。
血管被糖分堵塞造成疾病的部位非常明確,主要有:末梢神經障礙、視網膜病變、腎損害。高血壓、糖尿病、高脂血症三者的感情很好,往往會抱團一起來阻塞血管,只要被其中一個纏上,就不是某一個疾病的問題。
食用大量海鮮、動物內臟、啤酒等,攝取過多嘌呤,血液中尿酸變多,形成尿酸硬塊(結晶體),如果卡在關節部位,痛到發瘋;如果堵塞尿管,形成尿道結石,痛到抓狂。
通過改變生活習慣,生活習慣病就會有明顯的改善。生活習慣病是一種緩慢的攻擊,所以才被稱為慢性病,應以不疾不徐的防禦姿態來對抗才行。簡單來說就是“少食多動禁煙”。
在大家的日常生活里,可能很少面對死亡這件事情,當然也很少親眼看到屍體,對許多人而言,那就是很遙遠又沒有真實感的存在。但是死亡並沒有消失,某天“疾病”和“死亡”會突然來到自己或家人面前,這才是最可怕的。
正如作者所言,只要能參透死,就能看見“生”。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才能抵禦疾病真兇!
來源:頭條醫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