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話說「春捂秋凍」 秋凍的原則是什麼?

2019年09月20日 10:22 簡體 正體   評論»

“春捂秋凍、不生雜病”是一條保健防病的諺語,其意思是勸人們春天不要急於脫掉棉衣,秋天也不要剛見冷就穿得太多,適當地捂一點或凍一點,對於身體的健康是有好處的。

秋季是夏季與冬季的過渡期,天氣由熱轉冷,秋凍是為了增強對寒冷的,以便應付我們更為殘酷的嚴冬。如果此時過早穿上棉衣,便無法讓身體得到鍛煉,不能很好地增強身體抵抗能力。

從中醫角度講,中醫理論的核心是天人合一,人體和是有機的整體,存在著千絲萬縷的聯繫。當人體的變化和大自然的變化(如春秋交替)規律相一致和同步時,人體是保持一種陰平陽秘的健康狀態,一旦這種規律被打破,即意味著平衡遭到破壞,任其進一步發展必將形成各種病症。因此,只要氣溫不低於20度(一般在農曆八、九月份),人們都應該適當讓身體承受一下冷凍,能起到促進、增強身體防禦機制的作用。同時秋凍也有防止穿衣過多引起出汗生病的作用。提醒大家,如果氣溫降到15℃以下,兩周以上,我們就可以穿上秋冬的衣服了。

秋凍的原則是什麼?

1.“秋凍”不意味著要挨凍

從中醫角度講,“秋凍”有兩層含義,第一層含義是“秋不忙添衣”。初秋,暑熱未盡,涼風時至,當天氣突然變冷時,適當地增加衣服是必要的,否則不但不能,反而會招災惹病。“適當增衣”以讓自己略感涼而不寒為宜,而不是穿得暖暖和和、裹得嚴嚴實實。另外,晚秋天氣較涼,也不要一下子穿得太多、捂得太嚴,避免過多出汗,使陽氣外泄,但也不能凍得打寒戰,這樣不但不能增強,反而會被凍出病來。

“秋凍”的第二層含義是“拖延添衣時間”。晚秋可以適當拖延增加衣服的時間,適當地接受寒冷的刺激,但要以自己能夠接受為限度。

2.南北方“秋凍”要區別對待

我國南北方氣候差異較大。南方秋涼來得較晚,晝夜溫差變化不大,甚至入冬後也不太冷,因此不必過早、過快地添衣,應適當延長“秋凍”的時間。而北方秋涼來得較早,晝夜溫差變化大,早晚氣溫較低時應及時增添衣物,以防著涼。

3.有些部位絕不能“凍”

“秋凍”並不是全身各個器官都要凍,有些部位,如頸部、腹部和肩膀等部位應根據氣溫變化注意保暖,尤其是腳部。

【腹部】

上腹受涼容易引起胃部不適,甚至疼痛,特別是有史的人更要加以注意。下腹受涼對女性傷害大。

【雙腳】

腳被譽為人的第二心臟。腳是人體各部位中離心臟最遠的地方,血液流經的路程最長,而腳部又彙集了全身的經脈,所以人們常說“腳冷,則冷全身”。全身若冷,機體抵抗力就會下降,病邪就有可能乘虛而入,容易導致疾病的發生。

【脖子】

這個部位受涼,向下容易引起有肺部癥狀的;向上則會導致頸部血管收縮,不利於腦部供血。

【肩膀】

肩關節及其周圍組織相對比較脆弱,容易受傷。

來源:基活力

歡迎您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