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了痛風 光控制飲食還不夠 還得避開5個誤區

2019年11月03日 11:01 簡體 正體   評論»

近年來,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高嘌呤、高蛋白質大量攝入,普通老百姓患的越來越多。

人一旦得了痛風,除了控制飲食外,往往還需要在醫生指導下服用一些以控制病情。然而,許多患者缺乏藥物痛風的基本常識,以致走入用藥,不但治療效果不好,還容易傷害身體健康。

誤區1:一發現尿酸增高,就開始用藥

雖說高尿酸血症是引起痛風的原因,但不代表高尿酸血症就是痛風。

事實上,高尿酸血症和痛風是兩種常見的嘌呤代謝障礙引起的代謝性疾病,絕大多數的高尿酸血症患者終身都不會發作急性痛風,只有5%~12%會發展為痛風。

而對於沒有癥狀的高尿酸血症患者,不一定需要長期服用降尿酸藥物,因為藥物都有一定的副作用,比如別嘌呤醇所致的剝脫性皮炎甚至可以導致死亡。

不過,不必用藥不代表沒事,高尿酸血症的患者也是需要定期複查和隨訪的。

對於已經出現癥狀的高尿酸血症患者,或有明顯的痛風家族史、尿酸增高非常明顯的患者,就要考慮開始用藥治療

一般認為,每年有兩次以上痛風發作,或有痛風石、腎損害表現,或經過控制飲食後尿酸仍然顯著升高的患者,需要用藥控制。

誤區2:痛風是吃出來的,控制飲食就可以了

很多人認為既然痛風是吃出來的,那隻要控制飲食就能把尿酸降下來。

這個問題可沒那麼簡單。

首先從尿酸的來源看,80%的尿酸來源於人體內自身合成,只有20%來源於食物供給

其次,由於尿酸自身的合成增加或排泄減少,大部分痛風患者在進食前,尿酸就已經處於相對較高的水平(空腹尿酸水平)。

而進食後,由於外源性尿酸的加入,原先就高的尿酸會進一步升高,可能觸發痛風閾值,導致痛風發作。

所以,僅通過控制飲食,只能減少外源性尿酸的產生,並不能改善內源性尿酸的生成和腎臟對尿酸的排泄

那要如何改善後者呢?當然是用藥了。

誤區3:痛才治療,不痛就不吃藥

痛風發作的時候,痛得人坐立不安,難以入睡,在這個時候患者都會積極治療。一旦疼痛消失,他們就不管不顧了,即便尿酸高得嚇人。

其實,痛風的治療分為急性發作期治療維持期治療,其防治關鍵在於後者。

尿酸如果不能及時有效地得到控制,痛風就會反覆發作,並由急性轉化成慢性。而且,尿酸還會在關節周圍、關節滑膜、骨髓內廣泛沉積,導致關節畸形,影響人們的外形美觀和日常活動。

不僅如此,尿酸還會在腎臟中大量淤積,既可以導致急性而引起急性腎衰(急性),也可以導致慢性間質性腎炎,最終發展為尿毒症。

所以,即便度過了痛風的急性發作期,後續的維持期也要堅持用藥治療

誤區4:治療痛風的藥物副作用大,能不吃就不吃

很多患者認為藥物副作用大,不願意長期接受藥物治療。

其實,對於多數治療痛風的藥物,嚴重副作用的發生率還是非常低的(低於0.01%)。

而且,人體具有強大的自我修復能力,特別是肝臟和腎臟,所以對於藥物造成的肝腎損傷,機體是可以自我修復的。再加上應用得當、定期監測,藥物的副作用是可以早發現、早處理的,完全不用擔心。

但長期尿酸增高對腎臟、肝臟、心臟等內臟所產生的持續慢性損傷,卻是不可逆轉的,也是難以修復的,而且最終還會導致尿毒症、等嚴重後果。

所以說,藥物的那點副作用,與高尿酸對身體的損傷相比,簡直是小巫見大巫。除非患者存在用藥禁忌,否則,在痛風的急性發作期和緩解期都應該接受藥物治療

誤區5:降尿酸越快越好,加大藥量也沒事

因為痛風是由尿酸升高引起的,所以在治療痛風的時候,很多患者都會迫切想要把升高的尿酸迅速降到正常範圍內,從而擅自加大藥物的劑量。

然而在臨床的觀察研究中,發現尿酸水平的驟然降低有時反而會加劇痛風的發作。

這是因為尿酸的突然降低,會導致已經沉積在關節及其周圍組織的不溶性尿酸鹽結晶脫落下來,再次誘發並加重關節炎癥狀。

所以,為了避免發生這種現象,在治療初期,醫生一般會先給患者使用小劑量的降尿酸藥物,然後逐漸增加到足量,使尿酸緩慢降到正常水平

血尿酸降到正常水平後,也要在醫生的指導下逐漸減少藥物劑量,直到找到一個最小維持量,然後長期維持治療

來源:全科論壇

歡迎您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