腸癌多數是「養」出來的!排便時 若出現3種異常 最好去查一下
腸癌,俗稱「富人癌」,一般是指大腸癌,包括直腸癌、結腸癌,主要是因吃得太「好」,動得太「少」,長期以往,導致腸道內發生了病變。
近幾年,腸癌的發病率逐年上升,且年輕化趨勢非常明顯。與遺傳有關,還與生活中不良習慣有很大關係!
腸道,是人體消化系統中重要的部分,人體所需的大多數營養物質都由腸道吸收,80%以上的毒素由腸道排出體外。
關於腸道的一些數據,你了解多少?
人的一生攝入大約70噸食物,都要由腸道處理;
人體70%的免疫力來自腸道;
95%以上的感染性疾病與消化道有關;
人體70%的免疫球蛋白IgA在腸道內;
人的一生種要排出約4000公斤的糞便
…………
腸癌多數是「養」出現來的!
腸道是否健康,關於一個人的壽命長短,以下幾個習慣是腸道「癌變」的主要因素。
習慣一:久坐不動
長時間久坐不動,保持一個姿勢容易使血液循環減慢,增加血栓的形成,同時還會使腸道蠕動功能下降,使腸道內有害成分不能及時排出,而滯留體內,刺激腸黏膜,誘發病變。
習慣二:經常憋便
憋尿是大多數都有過的經歷,而現代人因工作壓力太大,連上大號的時間都不捨得,經常憋便,有一次、就會有第二次,次數少對身體沒有什麼大礙,但時間長了,糞便中的水分會被腸道吸收,導致大便乾結難排,同時會長時間留在腸道內,有害物質會被腸道吸收,增加腸道病變的發生。
習慣三:總熬夜
熬夜晚睡,會使睡眠不足,降低身體免疫力,會增加癌症的發生,
國外一項研究表明,睡眠不足能夠改變身體內腸道菌群的平衡,而腸道菌群的失衡會導致一些代謝功能的障礙,如引發肥胖、糖尿病等。
腸道菌群失衡還會增加腸道疾病的發生,嚴重的話,會誘發直腸癌、胃癌等疾病。
習慣四:飲食結構不均
飲食結構不均衡,對腸道健康的影響很大,以「多肉少菜」為主,會導致膳食纖維攝入不足,增加腸道病變的發生。
膳食纖維主要存在於新鮮的蔬菜和水果中,而現代人們更多偏愛吃肉類,會增加腸道內有害物質的生成,不利於腸道健康。
排便時,若出現3種異常,最好去查一下
1,出現便血
出現便血可能是痔瘡,也可能是直腸部位發生了癌變,主要看便血的形狀、氣味。
若便血量較少,且呈鮮紅色,可能是痔瘡引起的;若便血顏色比較暗,甚至出現絳紫色或黑紫色大便,很可能是乙狀結腸出現了癌變。
2,排便習慣改變
很多時候排便的次數、頻率發生改變,在排除吃壞肚子等情況下,出現腹瀉和便秘交替的情況,最好及早檢查一下,很可能是腸道病變了。
3,排便時腹部絞痛
排除吃壞肚子的情況,排便時,若出現腹部絞痛,且集中在左下腹部,別忽視,可能是腸道有病變。
尤其是對嚴重便秘者,若十天、半個月不去一次大號,勸你及時就醫。
保護腸道,預防癌變,做好「三多、三少」
「三多」:
1,多喝水
水,是生命之源。
生活中,養成主動喝水的習慣,能及時補充體液,稀釋血液,還有助於促進糞便排出。
尤其是早上起床後,刷完牙,要養成喝一杯溫水,能起到沖刷腸道的作用,預防和改善便秘。
白天喝水時,可放些小植物,可改善口感,還有利於糞便排出。
苦菊苣根茶——促進糞便排出,提高免疫力
苦菊苣根茶,是一種葯食兩用的食物,富含菊粉,它是一種水溶性膳食纖維。研究發現,菊粉進入人體後,不被消化吸收,會通過刺激腸壁、增加腸蠕動,促進糞便的排出;同時,還能在腸中生成抗癌的有機酸,有顯著的防癌功能,從而提高免疫力。
2,多吃蔬果
蔬果含有多種營養素,如各種維生素、礦物質及膳食纖維,是人們主要營養的來源之一。
膳食纖維,是人體七大營養素之一,且是唯一不被人體吸收的營養素。
研究發現,每天攝入35g以上的膳食纖維,可使結腸癌的發生率降低40%。
我國推薦的標準是每日膳食纖維30克。那麼,30g的膳食纖維大約是多少呢?
一般來說,大約等同於10個蘋果、19根香蕉、4斤芹菜、6個番茄等。
相信很多人每天是很難吃掉那麼多食物,可每天1-2杯蒲公英大麥青汁,方便補充膳食纖維。
將蒲公英葉、大麥苗兩者製成粉末後,搭配在一起,每份4克,每天一份,熱水沖泡即可。
蒲公英葉,含維生素A、維生素C及礦物質,有「解毒草」之稱,對上火引起的便秘、口腔異味等症有一定療效。
大麥苗,富含膳食纖維,補充身體營養需求,還可促進糞便排出,改善腸道內微生態平衡。二者搭配在一起,有預防和改善便秘的作用,對腸道健康也有改善作用。
3,多運動
平時多運動,利於提高新陳代謝,促進腸道蠕動,促使糞便排出,減少有害物質在體內滯留。
運動一定要堅持,才能有很高的作用。建議,每周進行3次以上,每次運動30分鐘以上運動,有助於促進免疫系統健康,減少腸道炎症,降低癌症的發生。
研究表明,經常鍛煉的人罹患腸道息肉的幾率降低16%,發生較大息肉或癌變息肉的危險降低30%。
「三少」:
1,少夜宵
一般情況,很多人吃完夜宵後,就回家睡覺了,但剛吃完夜宵,就睡覺,會增加胃腸道的消化負擔,讓更多毒素滯留在體內。
研究顯示,吃夜宵時,更多人會選擇吃大量的肉、蛋等高蛋白食物,如果蛋白質攝入太多,身體消化、吸收不了,會滯留在腸道中變質,產生氨、吲哚、硫化氫等毒素,刺激腸壁,增加癌症的發生率。
所以,夜宵偶爾吃一次還好,不要經常吃,尤其是在夏季,更應控制。
2,少吸煙
吸煙會誘發體內基因發生突變,誘發癌症,如肺癌、腸癌、胃癌咽喉癌等。
據《美國抗癌協會》雜誌報告,一項研究結果發現:男性吸煙者死於結腸癌的危險性比不吸煙者高34%。女性吸煙者危險性高43%。
而戒煙,是對身體最直接的辦法,還可減少血管疾病的發生。
3,少油膩
?現代人們經常去外面吃飯,外面做的菜大多數是高油、高鹽、高糖,口感好,但容易使油脂、鹽分、糖分攝入增高,易誘發慢性疾病。
若大量食用高脂肪、高蛋白的食物,會使消化系統「疲憊」,且會降低胃腸功能。
所以,最好是保證清淡飲食,多吃些青菜、雜糧等,補充膳食纖維,讓腸道健康更加健康。
此外,做菜時,盡量選擇清炒、清蒸、水煮、涼拌等。
安卓翻牆-禁聞瀏覽器、Windows翻牆:ChromeGo
AD:搬瓦工官方翻牆服務Just My Socks,不怕被牆
來源:搜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