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精肝 一種「古老」的疾病(圖)

2020年06月29日 12:37 簡體 正體   評論»

是一個古老的,早在2300多年前的古希臘時代,醫學之父希波克拉底就記錄了肝硬化癥狀。到了18世紀,在歐洲發生的「白蘭地肝」或「杜松子酒肝」事件,把肝硬化病因與「酒」聯繫了起來。到了現代,據統計,因長期大量而導致的肝硬化患病率在歐洲為42%、美洲為66%,亞洲為10%。

幾千年前,人類就開始將糧食、水果、蜂蜜等發酵,釀製成性飲料。酒最早記載於古埃及文明時期;我國西安半坡村遺址發掘出來的距今7000年左右的陶器中,就有像甲骨文和金文中的「酉」(古文字「酒」字作「酉」)字形狀的罐子,證明那時飲酒已相當普遍和講究;在印度,公元前3000~前2000年飲用的酒精飲料——穀物酒,是用米蒸餾出來的。由於飲用酒精性飲料會在精神和身體上產生愉悅感,所以幾千年來人類對酒的依賴一直沒有減退。特別是被認為有養生益壽和醫療作用後,更是如此。

公元1世紀,古羅馬學者老普林尼在《博物志》中記錄了杜松子酒的養生效用。依靠良好的止血作用,杜松子還成為醫生們的摯愛。14世紀中葉,當黑死病橫掃歐洲,奪走幾千萬人生命時,醫生們曾推薦用杜松子酒等來強健體魄抵禦疾病。15世紀,荷蘭人在蒸餾酒中加入杜松子作為添加原料。這種酒被荷蘭人稱作金酒,後來漸漸有了琴酒之名。儘管最初是為了藥用,但琴酒因其口感和給人帶來的愉悅感,很快獲得人們喜愛。

18世紀,穀物過剩使英國議會通過了用穀物蒸餾酒精和酒類消費的議案,並以此種方式穩定穀物價格。因此,酒價大幅下降,造成廉價酒被過度消費的情況。在英國,琴酒一年的消耗量曾達到1800萬加侖(約等於8200萬升),酗酒開始普遍起來,酒精性脂肪肝導致的肝硬化病例大增,因此喪命的人多得令人難以置信,這一公共衛生事件常被稱為「白蘭地肝」或「杜松子酒肝」事件。啟蒙運動的自由思想者伊拉斯謨斯·達爾文曾在其充滿情趣的植物詩《植物之愛》的腳註中,表達了他對「酒精飲料」的感受:「沒有比烈火燒心更好的方式形容啜飲烈酒的感受。可以肯定的是,飲用烈性酒一般會引起肝臟發炎、硬化或麻痹。」

到了20世紀初,雖然醫生們已經知道血吸蟲病、、瘧疾等多種疾病會導致肝硬化,但酒精飲料依然是導致的重要原因。世界衛生組織曾統計,各國酒精飲料的消耗量與肝硬化病死率呈正相關。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歐美限酒期間,肝硬化死亡率明顯下降。奧地利曾報道,啤酒廠工人每日隨意飲酒,約合乙醇144克/日,酒精性肝病患病率為26%,與之相對比,金屬廠工人中僅為9.3%,說明在歐美酒精性肝硬化是主因。

醫學對肝臟的研究中,英國病理學家馬修·貝立解剖了大量飲酒人的屍體後,發現其肝臟會呈現「結核狀」,他推測肝硬化與長期飲酒有關。19世紀,隨著細胞理論和生物化學的創立和發展,醫生開始用顯微鏡揭示與肝硬化的關係。哈佛醫學院病理學教授弗蘭克·伯爾馬洛里在1911年發表的一篇簡短論文中,將肝硬化重新定義為一種綜合征:「一種慢性、進行性、破壞性的肝病,同時雜亂修復和結締組織攣縮。」並且,他首次描述了炎症與酒精性肝病之間的關係。

現代臨床研究已證明,飲酒不加以干涉,最開始酒精會引起肝細胞脂肪變性,即酒精性脂肪肝(酒精肝);如果繼續這一趨勢,酒精肝會發展為肝硬化,又稱為肝纖維化。長期的肝纖維化導致的肝臟炎症會極大增加的發生風險。雖然醫學上已經闡述了酒精性肝硬化的病理機制,但現代醫學對中晚期肝硬化的治療仍缺乏有效手段。

上世紀60年代開始的肝移植手術給中晚期肝癌患者帶來了一線希望,儘管它是昂貴、複雜的手術,且有明顯副作用,但將患者的5年生存率提高到了70%~80%,為患者帶來一點兒慰藉。迄今為止,仍然沒有一個藥物或療法能逆轉肝硬化。因此,預防酒精性肝硬化的發生,最有效的辦法就是不飲酒,因為即便小酌也會給肝臟帶來莫大負擔。

安卓翻牆APPWindows翻牆:ChromeGo
AD:搬瓦工官方翻牆服務Just My Socks,不怕被牆

來源:生命時報

歡迎您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