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年前的古人就在用音樂去治病 可惜已經失傳

2020年08月12日 9:58 簡體 正體   評論»

當今社會快節奏的生活和日趨激烈的競爭使人們的精神壓力超出了正常負荷,進而導致了許多心身

疾病。大量史實及現代科學研究結果表明能通過其特定的旋律、節奏、和聲等因素影響人的心理、

生理活動,進一步干預軀體疾病。早在春秋時期我國就有關於音樂與健康關係的記載。《樂記》中有:「樂至而無怨,樂行而倫清,耳目聰明,血氣平和,天下皆寧」。《春秋左傳·昭公二十一年》:「故和聲入於耳而藏於心,心億則樂。窕則不咸,摦則不容,心是以感,感實生疾。今鍾摦矣,王心弗堪,其能久乎?」(註:窕,音細不滿;摦,音太響而難於接受;億,安也;感通「憾」,不安也。)這裡明確提出樂音的強弱對人體健康的影響。

療疾的說法首見於黃帝內經(以下簡稱《內經》),是把五音(角、徵、宮、商、羽)與人的五臟(肝、心、脾、肺、腎)和五志(怒、喜、思、悲、恐)等多個因素運用五行學說有機地聯繫在一起,並以此作為五音療法的理論指導。

五音的概念

「五音」是中國音樂的基本要素。在理論中,古人對五聲音階的稱謂,從低到高分別是宮、

商、角、徵、羽。通常來講,五音一般是以宮音為音階的起點,它只表示樂音的相對音高。第一級的音高如果確定了,其它各級的音高也就隨之確定了。其中將每個音作為主音時,其餘各音圍繞主音進行有序的組合與排列,便構成了5種調式的音樂,即五聲調式。例如以「宮」音作為主音時,稱為宮調式,以「商」音作為主音時,稱為商調式,其餘各調式以此類推。

五音療疾的古今依據

《內經》中五音與人體生理相關的部分論述涉及音樂與健康的古代文獻雖頗多,但較為系統地闡

述二者關係的除《內經》外尚未發現其他著述。《內經》以後的音樂保健理論並無大的進展。經典原文如《靈樞·經別》:「內有五臟,以應五音⋯⋯外有六腑,以應六律,六律建陰陽諸經⋯⋯此五臟六腑之所以應天道者也」《素問·金匱真言論》:「南方赤色,入通於心⋯⋯其音徵⋯⋯中央黃色,入通於脾⋯⋯其音宮⋯⋯西方白色,入通於肺⋯⋯其音商⋯⋯北方黑色,入通於腎⋯⋯其音羽」

針對五音對應五髒的不同解釋

部分學者認為《內經》中的五音是5個音高,且生物物理學實驗數據表明聲波的特定振動頻率與存在於人體的經絡、臟腑的諧波有對應關係。音樂可以使產生積極的共振,引起內啡肽、皮質醇、促腎上腺皮質激素、白介素Ⅰ、分泌性免疫球蛋白等成分的變化。

郝萬山教授認為角、徵、宮、商、羽5種不同調式的音樂對人體氣機的影響分別順應木氣的展放、火

氣的上升、土氣的平穩、金氣的內收、水氣的下降。對臟腑的影響、則分別針對肝、心、脾、肺、腎五大系統。通過對氣機和臟腑功能的影響,進而可優化心理狀態、激發情感變化。而心理狀態的優化與適

度的情感變化,又可反饋性地調節相應臟腑的功能。從而也就為辨證施樂、對病選曲奠定了理論與實踐基礎。

五行

角、徵、宮、商、羽是對應木、火、土、金、水五行特點的五類音樂。角樂是具有木的生髮舒展之性的曲調;徵樂是熱烈升騰、喜慶光明的像火一樣的曲調;宮樂似土,敦厚平和、中正莊重;商樂具有金的性質,蒼涼肅穆、蕭索斂降;羽樂像水,清澈澄明、含蓄沉靜。

音樂對調整身心平衡有不可小覷的作用。《史記·樂書》中講:「故音樂者,所以動蕩血脈,流通精神和正心也」。

我國歷史上音樂養生的代表人物嵇康在《琴賦》中說:「(音樂)誠可以感盪心志,而發泄幽情,可以導養神氣,宣和情志」。

通過音樂改變情緒調整機體穩態從而促使心身疾病的治癒是中醫的重點,平和的心緒能使人心情愉快,甚至達到恬淡虛無的境界,這與《上古天真論》所倡導的修身養生觀念是一致的。「情志相勝」法以克制的方式扭轉不良情緒。

中醫建立在傳統哲學、醫學的基礎上,與現代音樂治療學既有區別又有聯繫。如何借鑒音樂治療學理論與方法,發掘《內經》及其他古代典籍所記載的寶貴的五音療疾理論,正本清源,使雜亂無章的中醫音樂療法研究步入正軌,並廣泛運用於臨床,是未來一段時期內中醫工作者和音樂工作者共同奮鬥的目標。

安卓翻牆APPWindows翻牆:ChromeGo
AD:搬瓦工官方翻牆服務Just My Socks,不怕被牆

來源:專註中醫經典傳承

歡迎您發表評論: